竹叶石膏汤
方源
《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伤寒论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组成
竹叶二把(6克)石膏一斤(5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冬一升去心(20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粳米半升(10克)
生石膏 半夏 粳米 炙甘草
人参 竹叶 麦冬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采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组方原理
君:石膏—清热除烦。
臣:麦冬—养阴生津,兼除暑热。
佐:人参—益气升清。
半夏—苦燥降逆。
二药相伍,脾升胃降,呕逆自除。
竹叶—清热除烦。
半夏—性温而燥,然倍用麦冬,则燥性去而降逆之用存。
佐使:甘草、粳米—和中养胃。
配伍特点:本方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本方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方歌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现代应用
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清,耗伤气阴者。
常用加减
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
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鉴别
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鉴别
方名 | 药物组成 | 功用 | 主治病机 | 使用要点 | |
同 | 异 | ||||
白虎汤 |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 清热 | 阳明气分热盛 | 高热、大汗、烦渴、脉洪大有力 | |
竹叶石膏汤 | 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 | 益气和胃 | 热病之后,余热末清,气津两伤 | 身热多汗,烦渴喜饮,口干,脉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