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清晨,阳光明媚。走进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胜隆社区的“胜意佳粿”粿品工坊,只见“粿手”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快来尝尝刚出炉的红桃粿。”热情的麦姨向邻里街坊招呼道,“以前我撬生蚝得跟船出海,年纪大了就遭不住了,现在就近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贴补家用。”粿品工坊的建成运营得到村里乡亲的一致认可。
胜隆社区是一个偏居一隅的涉农社区,常住人口仅有520人,总面积只有0.02平方公里,因资源匮乏,一直以来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潮汕粿品既是一道传统美食,也是潮人的一抹乡愁,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为了破解集体发展“老大难”问题,去年以来社区干部主动求变,借助汕头市委组织部试点推行“先锋工场”的东风,利用村内妇女多擅长做粿的优势,将这一潮汕特色技艺转化为产业动力。
通过采取“社区党支部+集体企业+村民”的模式,由社区经联社成立强村公司——汕头市胜意佳粿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加工厂房并注册粿品商标,社区党支部积极对接用工需求,发动社区留守妇女、困难群众等参与粿品制作销售,每人每天可获得120元用工补贴,其余盈利资金纳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随着线上售卖、线下展览等宣传推广,“胜意佳粿”的知名度逐渐打开,订单络绎不绝,今年一季度就实现近5万元营收。如今工坊不仅卖粿品,也经营莲藕粉、米酒等特色农产品,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胜意佳粿”粿品工坊的成功探索,是汕头深化推行村企联建“先锋工场”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汕头市先后试点建设两批40个“先锋工场”,推动村(社区)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企业用工用地成本,推动实现群众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三方共赢”。在“先锋工场”的带动下,4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增加18万元,累计吸纳就业或培训农村闲置劳动力近4000人次,蹚出一条以党建引领为集体经济破局突围的特色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 郑淼鑫
通讯员 汕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