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成的智能玻璃温室。(资料图)
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一座占地近200公顷的城乡融合数字化高效产业示范基地正悄然改变着当地传统农业的面貌。这个由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与金川区城投公司联合投资1.67亿元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不仅实现了“土棚变智能大棚”的产业升级,更探索出“智慧农业+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走进项目A区34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山东农业大学研发的“神农物联智慧农业系统”正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通过自动滴灌、智能补光、精准施肥等功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定制化”环境。系统投用后,节水效率提升40%以上,作物产量较传统种植增长3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60%。“以前浇水总担心烂根死苗,现在系统自动调节,手机能远程查看,种地轻松又高效。”双湾镇陈家沟村村民杨永红感慨道。该项目着力构建“1+5+1”功能布局:“一心”即智慧农业服务中心,“五区”涵盖现代农业展示、休闲康养、高效生产、智慧仓储加工、现代育苗研发,外加高效节水种植辐射区。目前,34座日光温室已投入运营,智慧农业中心主体竣工,相关配套工程进入调试阶段。面对原有土地零散贫瘠的困境,该项目创新实施“小块并大块”整治模式,投入2600万元对3000亩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将870亩零散耕地和1230亩可垦荒地整合为五大块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全部用于粮食种植,预计年增产超500吨。剩余土地则规划为33.33公顷设施农业用地和26.67公顷生态廊道,土地利用率从不足60%跃升至95%以上。“过去荒地没人种,现在企业带着技术来,荒地变‘金地’!”杨永红指着整齐连片的田块说。通过科学规划,项目区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配套建设的7万立方米灌溉塘坝和智慧节水系统,让每滴水都产生效益。基地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构建起“农业+科技+文旅”产业生态链,游客可体验果蔬采摘、农耕研学、沙井文化探索等多元业态。在项目B区,1.2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内,无土栽培的蔬菜苗青翠欲滴。这里正在建设的科普教育中心,将与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打造“产学研游”一体化平台,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动能。项目创新“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年增收16.8万元;50余个固定岗位和200多个季节性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投资方通过耕地指标交易和项目运营获得可持续收益。这种多方共赢模式,使基地尚未正式运营就已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消费增长超百万元。
△基地建成的连片日光温室。(资料图)
△工作人员在项目产业示范区查看水培蔬菜生长情况。(资料图)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宏斌 摄
作者:谢晓玲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许 菲
责编:闫 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