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探寻文明之光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0:00

掌上春城讯4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探寻文明之光——聚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关注晋宁河泊所遗址探寻文明之光。

探寻文明之光

——聚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人民日报》

(2025年04月29日 第 20 版)

尊、卣、爵、觯、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5件青铜礼器引人注目。铸于它们内壁、器底、器盖共7次的相同铭文极为重要,铭文中的“太保墉燕”4字实证了北京3000年建城史。“太保”是西周成王时期的召公奭,“燕”指琉璃河遗址所在的燕地,“墉”意为“筑城”,“太保墉燕”意为“太保召公来到燕地建设都城”,这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献。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甲骨刻辞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价值重大。发现了多个国族名、人名,可以与金文和传世文献互相参照。发现“我呼侯……”“王呼并召……”等王呼令诸侯的王卜辞,是反映西周天子与诸侯关系的珍贵记载。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益州”铭文瓦当,写有个人财产申报文书、“始元四年”的简牍,实证西汉时期曾经在这里设置益州郡,并揭示了郡治的准确位置。大批有字简牍填补了对汉代社会基层结构的认知空白,证明在汉代边疆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一方面实行郡县制,一方面对滇王继续册封,运用了非常灵活的手段进行有效管理。

出土文字文献提供了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多个遗址都出土了文字资料,在遗址性质的确认、古代社会面貌研究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苏昊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你感兴趣的

人民日报关注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探寻文明之光

2025-04-290阅读

第六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在广汉启幕

2025-04-260阅读

险资再出手,百亿公募REITs专项投资基金即将落地

2025-04-260阅读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

2025-04-250阅读

最新公布!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安徽淮南武王墩入选

2025-04-24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