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1日电 时下,正是山西中部地区早熟马铃薯收获期,由山西农大马铃薯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并推广的中薯(早)35等新品种,构建起山西中南部地区薯粮(菜)产业种植结构的新模式,实现了一年两作薯粮、薯菜相结合的产业模式,为农业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双引擎”。
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近日,7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马铃薯种业专家学者,相约山西文水县西城乡杭城村马铃薯种植基地,实地观摩中薯早35号等薯类产品收益情况。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建飞表示,此次科研技术展示活动,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和山西省产业技术体系联合组织的一项活动,旨在解决山西中南部地区实现一年两作,突破马铃薯生产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山西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提供综合技术支撑。同时,以健康消费为引导,单产增加带动总产增量,为山西文水寻求一种适合于当地的,更高效、更优质、更健康的食品推动马铃薯产业走向全国大市场。
近年来,文水县以“科技赋能产业、模式驱动增收”为目标,在马铃薯早熟品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薯粮(菜)轮作模式创新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今年,全县马铃薯春播面积达到1.8万亩,机械化率达到90%,马铃薯产业已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廖华俊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马铃薯新品种在业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刚刚的收获现场,我们共同见证了新品种中薯早35号的产量,这些成果的取得,完全是在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下完成的。”
山西农大马铃薯科创团队主动聚焦产业需求,统筹整合各级各类优势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抓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专家团队围绕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抓好良种攻关、地力提升、农机装备、养殖节粮、加工增值、生态环保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文水县的产业发展插上科技要素。
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白小东说:“中薯早35号在文水的成功推广,无论在产量还是效益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山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在随后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方向作专题性的讲座,大家共同分享了文水县在马铃薯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上的经验。
此次活动由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办,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协办,大同综合试验站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农学院,文水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联合承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