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攻坚,勇挑大梁。
2024年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会议研究通过《佛山市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赋予佛山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闯新路、作示范的重要使命、重大机遇。
一年来,佛山坚定扛起历史责任,把实验区建设作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战略之举、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为,大力弘扬“敢饮头啖汤”精神,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谋划建设环两江先行区,在探索市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岭南盛夏,粤秀景明。
正值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一周年之际,佛山市委改革办联合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特别策划推出“实验区这一年”系列观察报道,全面深入展现佛山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进实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这座改革之城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实验、树样本的智慧和力量!
叠滘河道上,龙船漂移的呐喊点燃人潮,沿岸商铺咖啡飘香,临水小店迎来四年最旺端午;岭南古村,青石板路游人摩肩接踵,非遗工坊门扉频启;更有年轻人手持数字地图或相机,穿梭深巷老屋,将城市“彩蛋”悄然收进行囊与镜头……
这正是佛山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以文旅为“金线”穿珠引线的生动实践:它深入城乡肌理,精巧串联散落古韵、唤醒沉睡遗存、焕新民俗风情,并为其注入时代价值与市场磁力。由此激活的,远非单一产业的繁荣,更是一个要素自由奔涌、产业深度互哺的“城乡活力共生体”。
佛山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摒弃了浮于表面的“造节”与同质复刻,而是以改革锐气精雕细琢一场深刻的“价值再创造”。作为广东唯一的省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佛山实践的标杆意义,在于为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实践范本。
佛山所淬炼的“价值炼金术”,贡献了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精髓:城乡协同发展的密钥,深植于区域自然、文化、产业资源的独特价值,蕴含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更彰显于构建城乡要素双向赋能、彼此成就的共生逻辑。
正是文旅项目的深度嵌入,彻底激活了佛山乡村沉睡的土地、文化与生态价值。游客潮涌不仅带来消费热力,更实质牵引资本流、人才流向乡镇汇聚。人们追寻的“诗与远方”,由此切实转化为村民“口袋鼓起来、生活美起来”的增收实景,生动诠释了城乡融合的共赢本质。
全域激活 编织文旅新图景
佛山文旅的突围,是一场基于顶层设计革新的精彩蝶变。
“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的布局,更是其中关键的战略落点,为佛山文旅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清晰方向。
今年初,佛山市委全会提出,实施文旅“串珠成链”工程,构建“四山两江”旅游示范带,打造佛山文旅城市IP。这一决策,释放出佛山以空前力度发展文旅产业的强烈信号。
紧接着,佛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构建“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塑造佛山文旅城市超级IP,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从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到具体路径的精准规划,佛山对文旅产业的重视层层递进,步步深化。
在此背景下,5月30日,佛山高规格召开“四山两江”文旅生态大会。
这场大会发布了《佛山市建设“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行动方案(2025—2027年)》,锚定三年目标:将“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打造成为全市农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市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发展典型区、广东省山水都市休闲旅游创新示范区;同时,要打响“山水佛山 文武双全”城市IP,2027年,拉动全市客流量突破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50亿元。
皂幕山。
这一系列清晰的目标设定,标志着佛山文旅产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一幅宏伟的文旅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从发展理念看,“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是佛山破解文旅发展困局的关键之举。面对资源分散、缺乏统筹的痛点,佛山以“全域文旅”思维打破行政壁垒,将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推动从“单点景区”向“超级目的地”跃升。这一前瞻性布局既顺应文旅融合大势,又契合游客深度体验需求,为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从实践成果看,环西樵山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顺德欢乐海岸PLUS与顺峰山公园一体化升级等项目,已率先为“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打开局面。其中,西樵山作为佛山首个免票的5A级景区,自2024年10月1日起摒弃“门票经济”,开创广东四大名山免票先例。
西樵山听音湖。
免票政策撕开流量缺口后,西樵山迅速构建沉浸式体验矩阵:推出飞越丛林、观光索道等游玩项目,打造高端酒店集群,引入多元商业品牌,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开发,精准锚定年轻客群。
同时,景区串联周边的松塘村、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广东千古情景区,形成“文化体验-生态研学-艺术沉浸”黄金闭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完成从引流入口到消费引擎的蜕变。这印证了佛山文旅“以短期让利换取长期发展”的突围智慧。
产业融合 催生新质生产力
千米高空之上,自转旋翼机掠过南丹山景区层林,乘客俯瞰万亩智慧农业园的阡陌纵横。一场低空飞行之旅,成为佛山产业融合版图中跃动的鲜活标点。
在三水区南山镇,艾美拉飞行俱乐部不仅是飞行爱好者的训练基地,更成为游客探秘南丹山的“空中观景台”。试业仅半年,这里已吸引超5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上百个团队解锁低空飞行的新奇体验。
南山镇艾美拉飞行俱乐部基地。
“丽致展翼,南海凌云”佛山载人航空旅游项目的城市中轴低空观光航线也已开通,三条特色线路,让乘客在空中俯瞰千灯湖的秀丽、佛山新城的繁华,甚至能一路直抵广州塔。
“低空+文旅”的跨界实验,正为佛山产业DNA注入全新编码。
作为制造业大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制造业与文旅产业不是独立的标签,而是彼此赋能、共生共荣的有机生命体。“佛山制造”的产业基因融入文旅肌理,催生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
这种有机融合绝非简单叠加。在美的透明工厂,机械臂作业的工业美学与智能家居体验构成文旅场景;南海氢能游船以“光伏+氢能+电能”的光氢电混动系统串联水乡景观,让绿色制造技术成为文旅体验内核;美陶湾·柒号陶仓将老厂房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使工业遗产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消费场景。
美陶湾·柒号陶仓。
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价值穿透,让“有家就有佛山造”不再仅仅是产业口号,更升华为具有吸引力的工业旅游品牌。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佛山文旅正经历从物理体验到数字重构的转型,数字技术成为强力引擎。
长期探索和实践下,佛山数字文旅呈现三重创新:一是通过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如幻境全宇宙项目让游客穿越古今;二是依托“佛趣游”平台智能算法生成个性化路线,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布局微短剧等新赛道,强化城市传播媒介,配套扶持政策,推动“以剧带游”火热发展。
产业边界消融处,正是新质生产力破土之地。
在佛山,“制造基底+文旅表达”的融合模式,既让文旅产业获得技术硬核支撑,也使制造业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情感共鸣”的价值跃升,最终凝聚成独特的产业气质。
城乡共生 打造差异化品牌
文旅产业的勃兴,最终指向人的回归与乡村的重生。而佛山撬开城乡互融大门的密钥,正深藏于文化IP的塑造巧思之中。
每逢端午,佛山南海叠滘河道沸腾如鼎,龙舟在狭窄水道中漂移激荡,海内外游客为之屏息喝彩。
今年,更大胆创新,将叠滘传统龙舟赛事升级为“叠滘龙船漂移季”,构建起“龙船+经济业态”的立体发展模式,瞬间点燃经济引擎,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赛事期间,千灯湖活水公园等十大城市商圈变身“第二现场”,赛事直播与城市消费深度交融,端午假期便强势拉动消费3.45亿元。
这股强劲的文化浪潮,不仅激荡着城市的繁华,更反哺着乡村发展。叠滘村居凭借赛事热度,催生出网红餐厅、文创店铺等新业态。
曾经破旧的龙船里创意园,如今已华丽转身为综合商业体,超六成的商户入驻率和餐饮店火爆的客流,生动展现了集体经济转型的蝶变故事。
龙船里。
目光转向高明苏村,21米高的“龙柱”屹立村头,开运鲤等七种文化形象化作建筑鳞片,在街巷间勾勒出灵动的鱼群游弋图景。
当地精心雕琢“转运锦鲤”文化符号,让昔日沉寂的渔村摇身一变,成为生机勃勃的“锦鲤文化街区”。
而城乡互动要保持长久活力,机制创新是关键。当地率先探索“整村运营”新模式,与街道公有企业合资成立苏荷文旅公司,国企选派“乡村CEO”驻村统筹,对房屋土地统一收储、管理、招商与运营,同时为村民创造大量就地就业岗位,有效破解了乡村产业化“造血不足”的难题。
依托这一创新模式,“转运锦鲤文化街区”成功引入国潮文创、时尚旅拍、休闲清吧等多元业态,打造出“吃小食、赏锦鲤、买文创、看烟花”的全链条消费场景。
苏村转运锦鲤文化街区。
苏村还立足“锦鲤文化”核心,前瞻布局研学基地、渔人渔市码头等项目,补齐渔业全链条,实现文旅反哺、三产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当许多地方还在复制“古镇+商业街”的模板时,佛山已用差异化策略,破解“千村一面”困局,实现文旅赋能下的城乡共生共荣。
九江鹭鸟天堂。
以九江镇璜矶社区为例,这里依托“鹭鸟天堂”的生态宝库与龙舟世界冠军摇篮的文化底蕴,匠心打造“龙腾鹭影”文旅IP。通过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开发“鹭鸟天堂探秘”水道游线、规划慢游路线与龙舟体育公园、融入“南海龙超”赛事、深化研学项目等一系列举措,璜矶将生态资源、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塑造出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型”典型村名片。
......
漫步佛山的山水之间,你会看到: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静谧交相辉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力相得益彰。
这或许就是佛山在推进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文旅融合赋能“百千万工程”交出的答卷:不将山水封存在画框里,而让巷弄炊烟、渔火桨声与城乡脉络共生同息。
策划 | 吴礼晖、赵宗祥
执行策划 | 于祥华
主笔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卢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