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通讯员褚云峰 张志超 报道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爱国主义教育更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滨州职业学院军士学院以立德树人与为战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时代军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学院定向军士生培养工作,创新构建组织建设、军士培养、学科建设、文化浸润、融合赋能、社会服务的六维工程,全方位打造爱国主义实践育人新范式。
机制为基,“爱国+组织建设”强化系统协同
学院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战略性工程,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成立由党总支书记挂帅、多部门协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度嵌入党员学习计划,列为学生骨干教育培训内容。创新建立“1+N”联动机制,即1个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多个职能部门,深度整合课程教学、科研项目、校园文化、网络思政、心理辅导及管理服务等育人资源,构建起“全员参与凝聚系统合力、全链条衔接实现学段贯通、多领域协同形成联动矩阵”的一体化推进格局,破解资源分散、协同不足难题,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毛细血管”通达育人末梢。
人才为本,“爱国+军士培养”锻造军士铁骨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2016年5月,学院成功获批“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从此,学院开启为部队培养高素质军士人才的新征程。学院坚决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创新实践“大队管理、中队自治、区队落实”三级管理模式。制定并实施《准军事化管理规定》,以“一日生活常规制度”为纲,建立统一着装、军事训练等十二项行为规范,严抓军容军纪,筑牢学员纪律意识,使“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军人特质内化为行为自觉。
课堂为要,“爱国+学科建设”优化育人课程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是发挥“主阵地”作用的重要工具。学院在滨州军分区、滨城区人民武装部指导下,成立“军政教研室”;组建专门教育团队,聘请部队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授课。面相全校范围内开设《人民军队导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并纳入学分制管理范畴。同时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将爱国意识、军事素养等作为特定评价内容,引入市教育局、军分区等第三方机构,确保育人成效可量化、可追踪。对爱国意识与军事素养进行专项科学评估。
文化为魂,“爱国+文化浸润”厚植红色基因
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是用文化涵育时代新人成长的重要场所。立足滨州“兵圣故里”与“渤海革命老区”的红色沃土,学院深挖“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内涵,每两周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升旗仪式,依托五四、七一、九一八等重大节点开展教育。持续八年打造“骨干培训、全员集训、外出带训”相结合的军事生暑期封闭集训品牌,并邀请山东舰、滨州舰官兵等入校作爱国主题报告80余场。
服务为桥,“爱国+社会服务”拓宽辐射场域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学院利用自身军事资源和专业教学资源,拓宽服务领域。针对地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匮乏的难点,创新建立“一轴五翼”协同机制即以“与部队共编、共管、共享、共育军士精兵”为轴心,驱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役前培训、现役军人及退役军人赋能、民兵预备役培训五翼联动,破解地方爱国教育资源短缺难题。
爱国主义教育关系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任重而道远。军士学院将持续提升政治站位,深化思政教育时代内涵,探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质效的路径策略,着力将学院打造成为全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学生成长发展的阵地和立德树人的高地。为强军兴国输送更多忠诚可靠的军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