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不发丧的君主数量不止4位,但其中有4位尤为著名,其事迹被载入教科书。这些君主或病逝巡游途中,或驾崩行军途中,甚至有一些虽然驾崩于皇宫,但周围的人都怀有自己的特殊动机。这些秘不发丧的原因各不相同。让我们按时间顺序一一了解他们。
1. 秦始皇嬴政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人称“千古一帝”。他在公元前247年继位,年仅13岁。在位37年期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统一六国,完成国家一统大业,确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地位。嬴政推动了文字的标准化、货币的统一,以及度量衡的标准化,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两千多年的基础。
嬴政的50年生涯充满险境。小时候,他的父亲子楚受围攻,后被害,赵国企图除掉嬴政。嬴政的母亲赵姬带着他逃至赵国,生命才得以保存。统一六国过程中,曾遇刺,荆轲曾刺杀他,他得奔逃才幸免于难。他还历经外族侵扰,夏无且救命,切齿匪夷所愿。但命运对他的最后走向非常不测。尽管他努力寻求长生之道,至年近五旬时依然未确定继承人。当儿子扶苏正遣军外出时,嬴政意识到自己生命将走到尽头,急于发诏书通知扶苏,请求其回来处理事务。诏书同时预示着扶苏应回来即位,然而被权臣赵高扣留。这位野心勃勃的权臣想让嬴政的幼子胡亥继承帝位。嬴政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伪造嬴政的遗诏,迫扶苏自杀,并立胡亥为太子。
西汉刘邦
,西汉王朝的创立者,他在秦始皇去世后发动起义,一统天下,创建了西汉王朝。刘邦年轻时是个无业游民,经常依赖他哥哥养活。他的父亲和兄长都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毫无出息。尽管如此,刘邦心怀伟大理想。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巡游时坐在车上,心生渴望。多年后,刘邦成为了皇帝,尽管他去世后也秘不发丧。
刘邦秘不发丧的原因不同于秦始皇。秦始皇是因为赵高想借此时机阴谋篡位,不敢公开宣布去世。而刘邦之所以秘不发丧,是因为他的妻子吕后策划了一场巨大的阴谋。吕后曾协助刘邦一统天下,她在刘邦去世时已是一位威望极高的权臣。刘邦的儿子刘盈年仅16岁,性格温和。吕后担心刘盈无法掌控那些雄图霸业的功臣。她选择保守消息,以防止叛军兴风作浪。刘邦去世后,吕后派人赶回京城通知儿子,这期间保持了正常朝政秩序。吕后因此维持了权力。
北魏孝文帝元宏
,以坚定的汉化改革而闻名。与前两位君主不同,他在行军途中去世,去世的原因相对简单。元宏一生致力于攻打南朝,他希望统一南北,成为伟大的皇帝。在三次御驾亲征的第二次,元宏病重,无法会见宫廷侍臣数十天。最终,他回到洛阳,但病情急剧恶化,去世在33岁。陪伴在元宏身边的弟弟元勰,以及叔叔元澄决定秘不发丧。他们担心,如果传出元宏去世的消息,南齐军队可能会借机发动进攻。因此,元勰和元澄对元宏去世的消息保密,继续维持皇帝的表面,直到军队回到鲁阳后,才公布元宏的去世。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
,也在行军途中去世。朱棣去世的时候,京城局势混乱。他在榆木川去世,离京城遥远。大多数军队随他北征,京城失去了防卫。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企图夺位,但朱高煦是军队的出身,人们担心北征的将领与他串通。另一方面,赵王朱高燧也在京城。朱高燧曾经谋划叛乱,他手下拥有强大的亲卫军队。如果汉王和北征将领勾结,他们可能会联手袭击京城,导致局势混乱。因此,朱棣身边的大臣们一致认为,朱棣去世的消息绝不能泄露。他们制造棺材,将朱棣的遗体安放其中,派使者迅速回京城,通知太子,朱棣已去世。在此期间,北征军队仍然按原计划返回,而皇帝身边的侍从也继续维持皇帝仍在世的假象。直到军队回到京城,太子朱高炽才宣布皇帝去世。
历史上,还有其他死后秘不发丧的君主,原因多种多样。齐桓公和成吉思汗等一些没有国号的君主也因特殊原因秘不发丧。这四位君主之所以秘不发丧,或是为了阴谋,或是因为局势动荡,不敢公布君主的去世,以免引发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