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超高层建筑已不足为奇。但在高度上有所突破的,要数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上海市地标性摩天大楼,跃居上海第一高,引来世界瞩目。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9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满足中国绿色建筑要求。建筑面积超大、建筑结构超高,设备机房分布点多面广……项目建造难点重重~
新技术赋能新建造:采用BIM技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进行管线碰撞检测和综合布置;并利用BIM模型进行图纸深化设计、劳动力策划和进度控制、指导构配件预制化生产等。
BIM技术的应用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参数化设计,优化复杂结构
大厦的外形,随着高度的升高,每层扭曲近1度。利用按比例缩小的建筑模型进行风洞测试后发现,这种外形设计能够将侧力减少24%,延缓风流。这对于经常经受台风考验的上海建筑来说至关重要。
这种旋转的外形无疑增加了设计难度。传统的二维软件根本无法满足异型建筑各个细部的衔接,尤其是对于这种超级体量的建筑。而基于BIM数字化平台,利用参数化设计功能,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复杂的几何问题。
可视化图纸会审、交底
利用BIM模型的可视化,直观展示设计成果,为本工程的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工作,提供最为便利与直观的沟通方式。
复杂幕墙设计
旋转的形态决定其结构与幕墙玻璃必须轻盈,悬挂在整个楼体的外侧,不直接同楼板发生关联,用直面的玻璃做成双曲面的空间形态,在视觉效果实现的同时,考虑可建造性。
BIM帮助设计师完成精确的定位,并通过BIM平台共享设计成果,帮助比选设计方案。
碰撞检查
利用Revit系列软件进行三维管线建模,快速查找模型中的所有撞点,并出具碰撞检测报告。
将建筑、结构以及机电等专业的模型进行叠加,导入 Navisworks软件中做碰撞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加以调整。从而较好地解决传统二维设计下无法避免的错、漏、碰、撞等现象。
施工可视化模拟
借由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可以直接展现各专业的安装顺序、施工方案以及完成后的最终效果。
预制配件加工
通过BIM实现的预制加工设计:以BIM模型为基础,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机械设计以及归类标注、材料统计等工作,将BIM模型转换为预制加工设计图纸,指导工厂生产加工,在保证高品质加工的前提下,减少现场施工量,提升施工效率。
更合理的施工进度编排
将工程量统计的相关参数:设备、管材、配件等数据添加到BIM模型中。
再将模型内包涵的各区段、各系统工程量进行分类统计,从而获得分区段、分系统工程量分析,并从中分别提取出设备、材料、劳动力需求等数据。
最后结合材料供应、劳动力资源等因素,对施工进度进行统筹安排。
借助BIM4D模型,改变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向更科学、精细、高效的施工管理。
运维阶段的辅助
上海中心是一座系统庞大且功能复杂的超高层建筑,运维管理工作复杂。
利用BIM模型把各专业系统逐一分离出来,结合系统特点与运营要求在模型中预演并最终形成调试方案。在调试过程中,项目部把各系统调试结果在模型进行标记,并将调试数据录入到模型数据库中。
在帮助完善系统调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BIM模型信息的完整性,为上海中心竣工后日常运营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料储备。
总体来讲,在上海中心建设过程中,BIM技术的运用覆盖工程各个环节,包括深化设计、施工组织、进度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等。其强大的功能为项目绿色建造、高效率完工提供有力保障。
未来,城市化进程中,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背后将会更多出现BIM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