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贾晓静
《穿越百年中东》这部游记作品在接近10年后再版,“生命力”是带给作者郭建龙的惊喜之一。用郭建龙的话说,“至今看不出太多过时的地方”。
这当然与中东地区始终没能结束无休止的冲突、每天都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有关。
首版于2016年问世,集纳了郭建龙在2014年—2015年深入黎巴嫩、土耳其、埃及、约旦等国的一手观察和采访。彼时,席卷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效应仍在,叙利亚处于鏖战中,时至今日令人谈之色变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刚刚兴起,阿富汗战争仍是一片泥沼。
郭建龙是一名自由作家,做过记者,关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乐于用游历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除《穿越百年中东》外,郭建龙已出版的历史游记还包括《印度,漂浮的次大陆》《穿越蒙古国》《穿越非洲两百年》等。
游走于冲突国家的邻国之间,郭建龙感受到,中东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经济不平衡、部族矛盾将它们深深地纠缠在一起。现实形势的复杂和人们内心的困惑,犹如“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往复。
郭建龙将自己的使命定位在向读者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再依靠想象来构造世界。
直到前不久《穿越百年中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中东形势的变化仍是日异月更。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未解,国际社会又陷入对以伊冲突外溢的担忧中,多方呼吁中东不能永远处于冲突阴影下,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巴以双方来说,他们都是困局中的一个角色。”郭建龙在“再版后记”中感慨。
《穿越百年中东》封面。出版方供图
“平衡”一词,在书中被反复使用,郭建龙多次借此提出假设。比如,如果中东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犹太人问题也许并不会恶化,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奥斯曼法律保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可以生活在统一法律之下的平衡;再比如,如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遵守奥斯曼帝国制定的法律,他们在政治上平等、在经济上有竞争关系,发生冲突后,由奥斯曼帝国政府作为中立方进行调停,那么犹太人的移居就是和平的,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地区的平衡。
所有假设的出发点都是早已“寿终正寝”的奥斯曼帝国,这也是书名取为《穿越百年中东》的应有之义。在郭建龙的叙述中,“当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体时,散落了一地的碎片,目前中东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来自这些碎片,现代中东的乱局由此发端”。
很多人提起中东,第一印象都是“乱”,宗教矛盾、民主问题、经济原因,都无法简单地解释中东发生的一切。从这个维度上,《穿越百年中东》实现了“深入浅出”的解释。每一章节都以游记讲述开篇,这样一来,当背景各异的人嵌于作者所在的具体环境中,中东“远处的哭声”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遥远。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黎巴嫩贝鲁特的客栈,郭建龙遇到了两位中东小伙,均自称“马麦德”。
来自土耳其的马麦德属于什叶派,为表达对叙利亚时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支持,冒险穿越黎叙边境却被拒;来自巴基斯坦的马麦德则属于逊尼派,手持丹麦护照,自称去往伊拉克“安全区”。现实是,在巴基斯坦马麦德离开黎巴嫩后不久,传来了ISIS越过边境占领伊拉克北部的消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人们各怀心思,却也不妨碍在相处时各抒己见、表现善意。
聊天的话题不只有战争。
有一次,聊起黎巴嫩在巨大贫富差距下严苛的外籍劳工政策,巴基斯坦马麦德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愤不平——“土生土长的黎巴嫩人宁肯失业闲着,也不做这些低级活儿。富豪们从国外招收大量的劳工,这些劳工为了挣那一点儿钱,甚至连最基本的权力都要放弃。”
郭建龙对此的形容是,“这一刻,他的批判精神比马克思更加充足”。像这样中文读者一目了然的幽默表达,书中还有很多。
还有丰富的市井九流众生相的图片集不时提醒着读者,中东不只有战争,悲剧之下,是关于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秩序中找到属于自己位置的终极命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