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在丹寨县龙泉镇的排牙村里,杨光益夫妇仍然在自己的工坊里忙碌,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制作苗族传统芦笙,用双手和匠心传承着这项古老的传统制作技艺。
这些天,该工坊正加班加点赶制年初接到的芦笙订单,从选材、烤料、打磨到装簧片、试音、组装,每道工序都“精雕细琢”,确保出手的每一把芦笙都品质上乘。近年来,凭借着精湛的工艺,他们的芦笙闻名于周边县市。
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村民杨光益说:“今年年后我们接有200多把的订单,做都做不过来,五一节我们没放假,都一直还在加班来做,今年年底都做不完。做完这批芦笙,应该有个10多万的收入。”
排牙村是远近闻名的苗族芒筒芦笙制作技艺之乡,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因此当地的男子都是芦笙“行家”。18岁时,杨光益便跟随舅舅一起学习这门传统手艺。芦笙制作工序繁杂、工艺考究,通常需要两年才能入门,年轻的杨光益潜心钻研技艺,不到一年便可独立制作芦笙。
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村民杨光益说:“做芦笙比较难每个步骤都不能有差错,要是一个步骤出差错的话,那这把芦笙基本上就报废了,用不了,所以做芦笙要比较细心才能做成。”
杨光益与妻子汤治芬因芦笙而结缘,婚后,为兼顾家庭与生计,汤治芬选择与杨光益一同学习芦笙制作。起初仅为补贴家用,但在学习过程中,她逐渐被这项传统工艺的魅力所感染。最终,夫妻二人决定共同经营芦笙工坊,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汤治芬说:“还没认识的时候,都说排牙人会吹芦笙,后来认识他了,觉得他吹芦笙还可以,有点共同的语言了,也是因为吹芦笙的原因,看到他帅,才走到一起。”
近年来,这项传统技艺逐渐走出村寨,走进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其独特制作工艺与民族文化内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芦笙的演奏与制作技艺。
汤治芬说:“以前的芦笙都是在民间上、社会上,现在芦笙已经逐步走向各个校园,也走向全国各地,现在的订单比以前越来越多,我们都忙不过来,现在的芦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相信我们的日子会像芦笙一样,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响亮。”
杨光益说:“现在有很多小一辈的娃娃来跟我学做芦笙,我觉得很开心,很欣慰,希望他们把这个芦笙,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原因。”
供稿 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一审 刘珺珺
二审 石开恒
三审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