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芭比娃娃的经典裙装到LABUBU的潮酷穿搭,这届年轻人给玩偶“凹造型”的热情,简直能点燃整个时尚圈。买衣服、涂甲油、戴首饰、接头发……近期火爆的潮玩公仔不仅带动了周边产业的繁荣,还催生了一种新的消费现象:消费者一边为潮流玩偶买单,一边为它们置办行头,“娃衣”市场因此迎来了新风口。
“娃衣“比“娃”贵:情感投射带动消费热
“给它打扮,就像打扮自己的小孩一样。你看这个外套,搭配起来绝了!”深圳福田的一家“娃衣”店里,95后女生小陈举着两件迷你针织衫,对着手中的小玩偶比划了十分钟,最后果断拿下三套衣服、一对耳机和一副墨镜。结账时她笑称:“我已经买了六套衣服,妥妥‘娃衣养娃’!”她透露,最贵的一套汉服“娃衣”要上百元,而LABUBU原价不过99元,“但谁让它是我‘电子闺女’呢?打扮得美美的,发朋友圈才能收获100个赞!”
另一边,手工达人小芝则选择自学制作“娃衣”。她向记者坦言:“我花了800块买设计师款‘娃衣’拆解研究,现在能自己打版做衣服了!”她拿起一件缝纫机刚“吐”出来的牛仔背带裤,得意地说:“虽然费时,但给‘娃’穿自己做的衣服,成就感拉满!”小芝表示,自己出于爱好,即使自制“娃衣”比较麻烦,但只要喜欢就不觉得费劲。
▲“娃衣”店里,消费者带着潮流玩偶“试装”。
像她一样的消费者,将潮流玩偶视作情感载体,通过给“娃”换装打扮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审美,从而催生出了强劲的消费动力。对她们来说,搭配不仅能表达审美,还能用穿搭诉说故事,甚至有人靠给“娃”拍照治愈了“社恐”。
商家“狂飙”:争相挤进“娃衣”赛道
在电商平台上,潮流玩偶相关“娃衣”产品的销量达数千甚至数万件,作为一个细分商品品类,“娃衣”正逐渐从爱好者圈层走向大众市场,也让嗅觉灵敏的商家集体“上头”。
▲“娃衣”店里,小小的安全座椅等创意配件也十分畅销。
电商平台店主白叔原本卖手机壳,6月转行卖“娃衣”后,日均订单飙到400单,店铺总销量近8000单。“现在仓库堆满迷你摩托车、安全座椅这些配件,买家连‘娃用奶茶杯’都要!”他搓着手笑,“‘娃衣’成本相对较低,一块布能做十件衣服,就是缝纫机得踩出火星!”
自由职业者小苏原本经营一家普通店铺,如今直接转行做“娃衣”实体。“蹭上潮玩的热度,我专门开了几条生产线做‘娃衣’!”也有女装厂老板直接把成人服装生产线改成“娃衣流水线”:“给小玩偶做衣服,退货率比原先销售的女装低很多,有一半订单来自海外!”
小成本撬动大金矿:手工服装也有新商机
“成本不大,门槛挺低的,几千块钱就能开干了。”店主白叔向记者表示,由于“娃衣”较小,需要的材料也少,因此材料成本较低。但制作过程比较精细,人工制作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因此人工成本略高。他算了笔账:一件“娃衣”售价35元,成本不到10元,利润可观。
“娃衣”爱好者小芝在出于个人爱好自制“娃衣”的同时,也经营着一家“娃衣”店铺。“材料不贵,就是费时间、拼创意,手工定制‘娃衣’需要一些想法和巧思。”小芝表示,自己制作“娃衣”时,采用激光裁剪、缝纫机缝合,整个流程较快,机器的投入使用可以降低一定的人工成本。其店铺“娃衣”的售价在38元至118元之间。投入少,回报高,这也是“娃衣”经济热的一大重要原因。
▲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娃衣”相关词条火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娃衣”市场中,也有商家因产品被电商平台认定为“间接侵权”而被紧急下架,前期投入的宣传成本、备货资金瞬间打了水漂,甚至还可能面临品牌方的法律追责问题。有律师建议,商家若想在“娃衣”市场安全“掘金”,应避免复刻官方设计高度相似的款式,并在商品展示环节“去品牌化”。
当Z世代在快节奏生活中渴望陪伴,不会说话却永远咧嘴笑的潮流玩偶,在潮玩市场激起了“娃衣经济”的涟漪。有人为LABUBU定制婚纱,有人开发“季节限定皮肤”,甚至有品牌联名推出“娃衣”……有网友说:“给‘娃’穿洛丽塔裙、戴金丝眼镜、骑迷你摩托,本质也是在塑造理想中的自己——或可爱、或叛逆、或优雅。”这股无形的情感力量,正推动着“娃衣”市场快速发展。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实习生 赖琪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