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衡水湖畔樱花初绽、柳梢拂岸,上万只候鸟渐次掠过水面,与络绎不绝的游客构成了一幅生态与经济交融的和谐画卷。如今的衡水湖,不仅水质跃升至Ⅲ类标准,鸟类种类从283种增至336种,更以“生态+”模式激活文旅、康养、绿色制造等产业,2024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带动3万农民就业,2024年底,衡水湖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景区。这一湖秀水的晋级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
衡水湖实景
生态涅槃:“华北明珠”的绿色逆袭
如今的衡水湖,记录物种达594种植物、336种鸟类,其中鸟类种数占河北鸟类69.1%,东方白鹳、震旦鸦雀等珍稀种群稳定栖息。水质稳定Ⅲ类,5A景区成功创建,生态红利惠及城乡。衡水湖的晋级实践印证:唯有敬畏自然、系统施策,方能实现“人湖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场重塑生态得过程中,衡水湖的“绿色逆袭”并非一蹴而就。
衡水湖治理摒弃“头痛医头”的模式,以系统性思维推动生态修复。例如小湖隔堤告别水泥护坡,覆土植绿模拟自然生境,灌木与地被为鸟类筑巢觅食;环湖马拉松赛道成“天然氧吧”,负氧离子浓度达4600个/立方厘米,赛事与生态共融共生。更以“以鱼净水”策略,近两年增殖放流鱼苗365万尾、虾苗1.76亿尾,延长禁渔期至10个月,为候鸟提供充足食源。
衡水湖候鸟 霍恒茂 摄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为此,衡水关停413家企业、拆除60万平方米建筑,封堵所有排污口,取缔1.38万亩网箱,燃油船“油改电”。同步推行“三禁”政策,全年禁航、禁捕、禁钓,安装浮标严控人为干扰。更创新“季节性核心区”,繁殖季封闭小湖隔堤,为青头潜鸭等珍禽打造“安全产房”。
在科技赋能方面,衡水湖治理还引入了国际智慧:中德合作项目投入9200万元,实施水管理与水体生态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管理、监测与专项研究等;北师大、北林大、衡水学院等团队持续十年监测,建立鸟类数据库。2023年,青头潜鸭在此扩繁,成为全球极危物种保护范本。
今日的这座“华北明珠”,正以涅槃之姿,为全球湿地治理书写中国答案。
基建攻坚:打造“智慧景区”标杆体验
旅游码头设施完备、游客服务中心新颖大气、游客中心停车场智能先进,40公里的环湖慢行系统,全域景点有机串联……初春时节,漫步在衡水湖旅游景区,优美的景区环境和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令人心旷神怡。
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首先要跟上。衡水市持续加大衡水湖旅游景区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游船管理、住宿餐饮、交通环境、旅游厕所、智慧景区等方面工作强化措施,不断提升游客体验。加强博物馆小镇、水上项目拓展训练基地等文旅项目建设,构建大衡水湖旅游格局。
一方面,该市对衡水湖旅游景区旅游厕所进行整改提升,建设两座智慧厕所,全面改善游客如厕环境;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景区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等功能,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景区和一张地图管景区。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该市还注重提升衡水湖旅游景区管理服务品质。组建衡水湖文旅公司,作为景区综合管理和运营机构。组建景区综合执法队伍,实现景区统一综合执法。建设“衡水湖城市书房”,打造衡水湖畔多元文化空间。
衡水湖实景
全域激活:“生态+”产业链释放乘数效应
春有天鹅、凤头鸊鷉、红嘴鸥悠游觅食;夏有白鹭、草鹭孵化育雏;秋有“鸟浪”奇观;冬有豆雁、灰鹤遮天蔽日……在生态保持良好的基础上,衡水市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衡水湖湿地为龙头的生态游、以园博园为重点的休闲游、以冀文化为内核的研学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相继推出,衡水湖景区也从原本的观光旅游实现多元化形态转型升级。
拉动转型升级,激发产业活力。轻体量、轻投资、小而美的新体验项目扎根景区。2024年4月份樱花岛观鸟研学、汉服游园、星空帐篷等新型旅游业态收入超过传统游船。2024年开渔季,衡水湖还通过开渔仪式、技艺展演、全鱼宴、渔舟竞渡,打造成京津冀地区独特品牌文化活动。
衡水湖开渔节
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好戏连台,衡水湖景区举办的“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实景演出,给酒店带来大量客源,周边酒店的入住率明显高于以往同期水平,达到了95%以上。全国篮球邀请赛、河北马术系列赛等各项体育赛事活动落户衡水,同样带来大量外地游客来衡入住、就餐、旅游、观光,体育赛事搭建平台效果明显,有力有效地拉动了经济、促进了消费。
通过“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衡水湖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202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户均增收1.3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
此外,以生态观鸟等业态为支撑,打造更多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场景,引导游客用科学的方式观鸟、识鸟、赏鸟,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深度游”,让人们体会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的理念。
衡水湖:以研学经济激活生态价值 打造京津冀“知识枢纽”新标杆
在衡水湖碧波荡漾的生态画卷中,一场关于研学经济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写传统旅游逻辑。依托“华北明珠”的生态禀赋,衡水市以“研学+”为突破口,通过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构建全链条生态,将自然课堂转化为文旅经济新引擎,为5A级景区创建注入知识动能。
衡水市深挖“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非遗技艺”资源禀赋,创新构建“基地建设、导师培育、课程研发”协同体系。以“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为支点,推出自然生态、冀文化、户外运动四大课程板块,形成覆盖全龄段、全季节的300余门特色课程。
衡水湖开展各项活动
在硬件升级上,衡水湖还实施了湿地科研项目,新建梅花岛观鸟驿站、樱花岛低碳研学营地,引入AR观鸟系统与湿地生态监测平台,实现“可触摸的科学课堂”。
非遗工坊里,侯店毛笔制作体验带动30余家手工艺合作社增收;生态牧场中,青头潜鸭主题研学吸引京津研学团队年均超10万人次;夜游经济板块,非遗市集+研学剧场模式创造单日300万元消费增量。2024年数据显示,研学旅游贡献景区综合收入35%,带动周边1万余村民就业。
记者手记:生态共富的“衡水湖模式”
2025年衡水湖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以来,截至今年清明假期结束,共接待游客78万人,同比增长13.6%。一季度共接待团队211个,分别来自北京、江苏、天津、山东、山西等地。清明假期接待游客6.28万人次,同比增长57%。
一系列数据显示,在成功晋级5A级景区的过程中,衡水湖景区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如今,在这颗华北平原的瑰丽蓝宝石之上,候鸟振翅与产业腾飞的双重交响,正谱写着一曲人与自然共赢的新篇章。
衡水湖的转型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通过“立法保障—科技修复—产业激活”三级跳,其探索出“生态资产—生态产品—生态资本”的价值转化链。
未来,衡水湖旅游景区将以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起点,着力打造成为衡水市现代化全域旅游的新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会客厅、新时代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上游新闻记者 黄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