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的走廊里,56岁的林先生精神抖擞地大步前行,步伐轻盈、神色放松,几乎让人忘了他是一位与帕金森病抗争7年的患者。
“我检查一下你的‘身体开关’。”功能神经病区副主任医师卢健军迎上前,轻按了一下林先生胸口前的脉冲发生器,脑起搏器就被关掉了。
林先生正在复查,卢健军检查机器参数。
短短几秒钟,林先生像被按下“暂停键”:他本想迈步,却卡在原地,面露难色,只能紧紧抓着墙边的扶手,艰难地挪动步子。刚才流畅的动作,变得缓慢而僵硬。
卢健军迅速在软件上完成参数调整,再次打开起搏器。几乎瞬间,林先生重新站起,步伐恢复稳健,双臂自然摆动。“我现在唱歌、跑步都没问题。”林先生的笑容透着放松。
7年前,林先生确诊帕金森病,最初靠药物勉强控制,但随着病情进展,药效越来越差。“最严重的时候,他整个人瘫坐在那里,像一块石头。148斤的身体,我一个人根本拉不动。”林先生妻子说。
2024年7月,林先生在省二医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医生精准地将两个电极植入他脑内运动控制区域,通过脉冲发生器持续释放微弱电流,使其症状得到极大缓解。
林先生胸口前的脉冲发生器。
省二医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兼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何旭英介绍,DBS适用于中晚期、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虽然术后仍需服药,但电刺激能延长药效时间、减少服药频次,并显著改善动作迟缓与肌强直。
传统的帕金森病手术,患者需戴着20多斤重的金属头架,医生依靠经验手动定位。“头架既沉又存在机械误差,还难以避开脑内密集的血管,精度和安全性都受限。”卢健军说。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省二医采用AI系统和机器人辅助DBS治疗的方案。手术机器人自动规划三维路径,精准避开脑血管,将电极植入绿豆大小的脑核团中;AI系统则通过分析患者全麻状态下的电生理信号,辅助医生判断放电最活跃区域,确定最佳刺激点。
省二医采用AI系统和机器人辅助DBS治疗的方案。
“系统误差已控制在0.2毫米以内,大幅提升了手术效率和精准度。”何旭英说。
卢健军补充,国产设备还支持远程调控,医生即使不在现场,也可通过手机实时调整参数,避免患者因设备状态变化而症状反弹。
如今,林先生的状态与常人无异。只有头顶上两个微微隆起的电极,像一对隐形的按钮,默默嵌在皮肤下,提醒他曾经历过的漫长病程。
林先生头顶上有两个微微隆起的电极。
“我最喜欢早晨迎着太阳跑步,饭后陪家人散步,我重新找回了身体的主控权。”林先生笑着说。
南方+记者 厉思璇
【作者】 厉思璇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