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资助育人方式方法。2024年,学校获评首批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实践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建成集政策学习、业务办理、成效展示、榜样引领、能力提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资助育人实践基地,将资助育人实践基地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资助+社区”双擎驱动,打造“四维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为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开拓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空间整合:打造“一站式”资助服务场域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约7000平方米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开辟资助育人实践基地、党团活动室、心灵驿站、生涯规划坊、职业能力体验中心、考研规划指导中心、24小时自习室、文体活动室等30余个育人功能场所。2024年,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获评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空间整合与资源共享,构建了思政教育与资助育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全方面成长成才帮扶。
桂林理工大学资助育人实践基地。
依托实践基地,推动各项学生资助业务“一站式”办结。学校依托资助育人实践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资助业务办理服务平台,学生在社区即可提交奖助学金、服兵役资助、勤工助学岗位、公益活动等申请、考勤、认定相关材料,让学生资助工作从“分散多点”到“集成服务”,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
整合各类资源,推动资助与其他功能区“一体化”联动。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以资助育人实践基地为中心,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各功能空间协同联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综合指导服务,形成10分钟资助服务圈。如“资助+心理”服务,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灵驿站”就能预约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更好进行心理调适;“资助+就业”服务,使学生通过“职业能力选择体验中心”预约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简历完善和模拟面试,为求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队伍协同:构建“全链条”成长帮扶网络
多元团队下沉指导。学校注重育人力量协同,汇聚多个部门、多元主体,组建跨部门、跨角色的资助育人队伍,深入学生社区开展资育育人工作。每年新生入学期间,学校主要领导深入学生宿舍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重点学生慰问,送上包含床上用品、书包文具、平安保险等在内的“新生入学大礼包”。学校每周组织专任教师到社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四六级备考辅导、数学辅导答疑等学业帮扶活动,每学期组织资助专员开展“资助政策答疑”活动,每年邀请优秀校友开展励志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指导帮扶,年服务学生超30000人次。
资源联动拓展渠道。学校着力构建“三维联动”资源整合机制,打造“校-政-企”协同资助育人生态圈。一是“引智入校”促发展。引进“海天考研”等机构入驻社区,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考研指导,联合“敏行素拓”等公司为学生开设礼仪培训、非遗传承和素拓体验等专题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二是“三阶赋能”助成长。开学季,联合公交公司提供“定制公交”“舱门到校门”服务,畅通新老生到校“最后一公里”;升学季,联系考研指导机构开展“研途有光”考研经验分享会,解读学长学姐的“上岸”秘诀;毕业季,通过“双选会”“专场招聘会”及“千企万岗进校园”活动,搭建起校企对接平台,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数智赋能:实现“靶向式”精准帮扶驱动
精准识别提效能。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学生资助工作,“事半功倍”提升精准资助育人效能。依托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学校数字迎新系统“绿色通道”模块等进行数据抓取,精准匹配筛选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促进精准帮扶。依托“辅导员精灵”智慧平台,将综合素质测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申请等功能搬到线上,推动无纸化办公,优化审批、公示、上报等流程,让学生“少跑路”,为辅导员“多减负”。
举办“芳华计划”女大学生能力提升培训班
精准帮扶暖人心。学校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资助+育人”双轨并行的精准帮扶体系。一是精准分析数据,把温暖送进社区。每年在资助育人实践基地开展送棉被、羽绒服和考研大礼包等暖冬行动,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0余人次。二是开展帮扶项目,为学生成长护航。实施“宏志助飞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测评、能力提升、就业实践、去向跟踪等精准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芳华计划”,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开展语言表达、公文撰写、求职礼仪、自信心塑造、生活技能等专题培训,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育人融合:推动“造血式”育人模式转型
沉浸式政策宣传。学校借助“一站式”学生社区沉浸式开展宣传活动,让资助政策“触手可及”。利用“一站式”社区的走廊、墙面、宣传栏、电子屏等建设资助工作文化壁廊,将党的资助政策、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受助学生榜样事迹等图文资料直观“上墙”,让资助文化有机融入社区文化空间;在资助育人实践基地开展“资助政策听我说”活动,选派“学生资助宣传大使”为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利用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课、主题班会等契机,组织全校万名学子“同上一堂资助主题教育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资助政策,树立自立自强、感恩回馈的价值观。
进行资助政策宣讲。
浸润式思想引领。学校坚持育人导向,聚焦思想引领,创造浸润式“资助+思政”育人新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深度融入学生社区,每年开展 “名师下午茶”“辅导员说”“我是国奖生”“校友励志故事会”等精品讲堂50余场,内容涵盖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诚信感恩、立志成才等多个维度;在社区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教育、资助政策与金融征信知识竞赛、诚信感恩讲座等活动,形成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赋能式能力提升。学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以资助为载体,精准发力,全面助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凌雁工程”发展型资助育人品牌,实施“领头雁”“雁阳”“助飞”“芳华”四大育人计划,以师辈协同、朋辈互助等方式不断激发资助育人活力。学校每年开展校院两级“赋能式”资助育人活动50余场,涵盖“勤工助学上岗学生能力提升培训班”“桂林名企探访”“受奖助学生红色研学”等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近10000人次。这些活动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内驱式价值塑造。学校以“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将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价值升华。持续举办“资助育人文化节”,通过“写一篇资助征文”“发一条感恩短信”“写一封感恩家书”等形式开展感恩仪式教育,强化学生对国家和父母的感激之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感恩意识。每年举办“我是国奖生”优秀事迹宣讲会、“自强之星”励志榜样宣讲会,以朋辈榜样引领青年学生自助-互助,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每年举办校友奖学金颁奖典礼、校友励志故事会等活动,以价值内化激发学生“受助-助人”的反哺行动,鼓励他们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回馈社会,传递爱心与正能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