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孤独症日”到来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扎染艺术活动在青岛滨海学院特教中心(以下简称“滨海特教”)家陪中心温馨上演。此次活动以“爱入画,点亮星空”为主题,由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残联与滨海特教携手举办,吸引了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志愿者、青岛滨海学院教育学部融合教育专业实习学生在内的100余人积极参与。活动不仅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更以非遗工艺扎染为媒介,探索出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新路径。
活动现场,30余名孤独症儿童在家长、助教老师及志愿者的悉心陪伴下,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扎染创作中。他们专注地折叠、捆扎白布,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浸入五彩斑斓的染料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艺术创作是孤独症儿童表达内心情感和想法的有效途径,而扎染过程中的触觉刺激和视觉变化,恰好满足了他们对感官体验的特殊需求。这些平时常常被误解为“孤僻”的孩子们,此刻眼中闪烁着难得一见的光芒,仿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他们手中的色彩旋转。
艺术疗愈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自信、打开心扉的钥匙。滨海特教家陪中心负责人刘娜娜表示:“长江路街道残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扎染材料,让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色彩的流动与变化。扎染艺术的不可预测性和创造性,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安全空间。”
活动中,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尝试与孤独症儿童建立互动。“这里有好多颜色的染料呀,让我和你一起搭配颜色好不好?”志愿者们耐心地引导孩子们选择颜色、搭配图案,一双双温柔的大手紧紧握住孩子们的小手,共同创作出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志愿者们提前学习了孤独症相关知识,以“真诚陪伴”为原则,努力与孩子们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一名志愿者分享道:“最初我以为帮助这些孩子需要掌握特殊的技巧,但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最重要的是真诚的陪伴和无条件的接纳。”
长江路街道残联理事长姜岳文表示:“此次活动是残联落实《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我们不仅为中心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材料支持,还通过长期联系特殊儿童家庭,精准对接他们的需求。”他透露,长江路街道正在积极探索“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的联动模式,旨在构建覆盖筛查、康复、教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
尽管中国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已超千万,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青岛滨海学院特教中心主任陈君燕指出:“小龄孤独症儿童的干预需要科学系统的支持。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他们‘适应’社会,而是创造一个包容差异、尊重个性的环境。”她提到,中心正在推进“影子老师”计划,通过专业培训支持孤独症儿童融入普通学校,这一模式已在多地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区域示范机构,青岛滨海学院特教中心已与多地残联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与技术输出。陈君燕介绍:“我们的‘心智解读课程体系’通过长期实践,已形成独特的社交能力培养模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为孤独症群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让艺术之光照亮他们的星空之路。”
活动尾声,30余幅扎染方巾化作绚丽的“星空幕墙”悬挂展示。孩子们在特教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装裱作品、进行成果展示。一名家长激动地说:“这是孩子确诊后第一次主动拉着我的手完成任务。当蓝染绽开的瞬间,他眼中的光芒让我看到了希望。”
这场扎染艺术活动不仅是一次色彩与心灵的对话,更是一次社会与孤独症儿童之间的深情拥抱。滨海特教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孤独症儿童搭建起一座座包容之桥,让他们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绽放光彩。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郭念礼 通讯员 陈慧慧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