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古清明:邀祖先灵魂同去祭扫

发布时间:2025-04-04 12:25:00

闽南人的“迎神”/图源受访对象

封面新闻记者 林梦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晨雾未散,当鞭炮声在乡间小镇响起,闽南人要完成一场慎终追远的仪式。

村中老人早早起身,在家族祠堂指挥年轻一辈摆放祭品——用艾草和糯米糅杂而成的清明粿、寓意吉祥如意的红龟糕……三牲五果次第摆开,再斟满三巡高粱酒。长辈立于祖先牌位前,点燃三炷香,鞠躬敬拜。祠堂外,烧纸炉焚起青烟,妇女们掷入纸钱,祖辈的名讳隐现在“护佑平安”“健康顺遂”的祭词中。对先人的挂念、现实的忧思……在香炉中燃作一团。

当地人描述,这场仪式名为“迎神”,意在邀请祖先灵魂随子孙后辈同去墓地祭扫。

抬着祭品,沿山路蜿蜒而上。因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名,闽南人的墓地也多依山傍水,当地人认为如此选址能福荫后代。

闽南人讲究,祭祀之事,必须恭敬有序。当地人介绍,祭扫的第一步是"修坟",清理坟头杂草,培上新土,墓碑字迹模糊处需描红。在闽南习俗中,清理时不可用脚踩踏坟墓或墓碑,会被视为不敬。第二步是贡品摆放,五果六斋、三牲或五牲……殡俗中的食材宜忌,常与闽南语双关,如豆干做大官,肉丸中状元一类,为的是讨口彩。随后按辈分长幼依次上香,先拜“后土”(土地神),再拜祖先。"压墓纸"是整套仪式的收尾,在坟头摆上“五色纸”(黄、白、红、绿、蓝),石块压住四角。象征修缮房屋,寓意家族兴旺。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与公认的清明时间不同,许多闽南地区选在农历三月初三进行扫墓祭祖,如泉州南安一带。

据《台湾风物志》记载,三月初三祭拜的风俗始于郑成功起兵之初。郑成功曾为实现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率兵驻扎在闽南沿海。传说清明节时,他见当地人扫墓,认为“清明”二字清在明前,大不吉利,故下令全体军民改在农历三月初三祭祖。

数百年来,闽南人俗称三月初三为“古清明”,将集节气和节日于一体的“清明”称之“新清明”。

你感兴趣的

这是中国人的清明仪式感!

2025-04-050阅读

清明养生谨记“九个一”

2025-04-050阅读

【我们的节日·清明】金昌市国有公交公司为清明祭扫打造“专属线路”

2025-04-040阅读

2025清明档电影新片票房破亿,张艺兴主演《不说话的爱》暂列第一

2025-04-040阅读

江西省多措并举确保清明祭扫平安有序文明祥和

2025-04-04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