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4月6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彩色的绣线穿过针眼,在绣娘们灵巧的手指尖就位,顺着图案的指引和手上的力道,针线在绣布上来回舞动,带着斑斓的色彩在绣布上织出锦绣山河。
“最近,我正在绣制一幅生态风光的作品,画面中有蓝天白云、草原和雪山,还有成群的牛羊。”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韩乙米那说。
将指尖技艺接入产业轨道
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绣坊里,韩乙米那和十几位绣娘一起,正在绣制省内外客户的订单绣品。
相比于家乡的撒拉族姑娘们,韩乙米那去过外地打工,见过更大的世面,回到家乡的她,想到自己从小就跟着妈妈和奶奶学会做刺绣,这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活儿,或许可以成为一项新的事业。
韩乙米那向记者介绍刺绣作品《青海·循化清水湾》(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2006年,韩乙米那组织了第一次培训,把热爱撒拉族刺绣的姐妹们聚到了一起。2007年,韩乙米那和丈夫韩撒力海创建了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尝试公司化运作撒拉族刺绣产业。
“很多姐妹刚开始都不愿意来做刺绣,怕挣不到钱,怕顾不上家。”韩乙米那说,为了打消绣娘们的疑虑,公司坚持每个月给绣娘固定发工资,有了稳定的收入,很多人的心也跟着定了下来。
从2007年到目前,公司共培训和带动绣娘参与撒拉族刺绣产业约4000余人。“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订单方式销售。现在公司有26位绣娘在绣坊做绣品,有148位绣娘是居家灵活就业,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撒力海说。
“我们现在就和上班一样,每天会准时来公司绣坊做绣品,大家可以一起讨论技艺,一起协作完成绣品。如果家中有事,也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绣娘韩素的说。
韩乙米那(右)介绍传统的撒拉族刺绣图案和产品(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闻花草芬芳 绣生态大美
走进公司的绣坊和展室,摆满了绣娘们精心绣制的工艺品,挂画、书签、手提包、抱枕、摆件……各式各样的产品上,都有着撒拉族刺绣的精巧演绎。
从过去的用五六种绣线绣出一朵花,绣制产品主要集中于鞋垫、枕头等生活用品,到如今用上百种绣线绣出“黄河清水湾”“孟达天池”等工艺品,绣娘们产出的绣品在变化,撒拉族刺绣面对的市场和受众也在变化。
“这几年我们也去过很多地方进行学习、参加展会,了解刺绣工艺品的市场,学习刺绣产品的新变化,虽然我们基础的刺绣针法没有变,但是刺绣的图案、绣线和配色这些都在与时俱进。”韩乙米那说。
黄河流经循化县(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循化县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全县主要河流有17条,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和丰富的地理、生物资源。
每逢春季,循化县的杏花在黄河沿岸绽放,粉色的杏花与绿油油的麦苗和蜿蜒的黄河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到了夏季,广袤的油菜花海盛开,沿着河道延伸而去,农村公路和村居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风景。
黄河沿岸的这些美景,都被绣娘们复刻到了绣布之上。
“循化的山美水美,清水湾、孟达天池等自然风光,还有乡村里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美景,都成为了我们刺绣的素材。”韩乙米那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