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五一长假,马术迷们在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在场内目睹全球最顶尖骑手和赛马的携手表演。已八次举办的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在场外同样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
据统计,赛事举办三天合计入场观赛约2.3万人次,超越了去年的2.2万人次,票房较去年提升约30%;入场观众中10%来自境外,45%来自境内上海以外地区;赛事官方纪念品销售额较去年提升20%。在赛事期间,主办方在场馆B1、B2层专设了集餐饮服务、马文化展览为一体的“跃谷艺廊”,面向所有观众及市民游客免费开放,累计游览人数达到3.5万人次。
“赛事+”“票根+”联动收获颇丰
“根据我们的统计,比赛第一天约有6000人次(无票观众)参观了跃谷艺廊,第二天10000人次。”在上海久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看来,这些未购买马术门票而前往跃谷艺廊休憩、参观、消费的游客,就是今年赛事期间做出的“加法”,“去年比赛第一次在刚刚落成的马术中心举行,但由于周边多为工地,所以比赛在封闭环境中举行。而今年周边景点已经开发得比较成熟,所以我们就专门开辟了这个跃谷艺廊,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到这里,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大众的马术嘉年华。”
赛事期间出现在跃谷艺廊的如织人流,证明了主办方利用赛事搭建消费场景的前瞻性,效果甚至超出预期。得益于充分到位的宣传,以及高品质的餐饮商户和马文化展位,跃谷艺廊被不少游客列入前往世博文化公园游玩的必到景点之一。一边吃着小吃喝着饮料,一边让孩子参加周边的各种游戏项目,同时还能通过大屏幕看到比赛的实时转播画面,这正是让人放松的最佳环境。
此外,骑手签名会、Horseman表演等活动更是让游客兴奋不已。“上海的观众太热情了,我已经记不清在多少顶帽子上签名了。”夺得1.60米浪琴大奖赛冠军的斯科特·布拉什表示,“我在签名会上看到了很多孩子,这让我格外高兴。作为一名马术运动员,我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在赛场内外给予我们积极反馈,希望他们通过比赛得到灵感,进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主办方对“赛事+”的消费场景融合并不局限于跃谷艺廊。赛事与中信泰富广场、前滩太古里等商圈深度联动,营造热烈赛事氛围,并与世博文化公园合作,推出“马术+温室花园”免预约双人套票,进一步释放赛事的文旅辐射力。此外,赛事方还联合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世博天地、世博源、世博绿谷及上海正大广场等赛场周边商场,撬动“票根经济”,让观众凭赛事门票即可享受逾百家品牌商户的优惠福利,覆盖餐饮、零售、生活方式等多元业态,让赛事观赛体验与消费场景无缝衔接,带动五一假期城市消费热潮。
“根据票务方面提供的数据,我们与世博文化公园联名推出的套票全部售罄,供不应求。”黄明告诉记者,“这为我们利用赛事平台联动旅游、文化景点又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将承担更多马产业发展重任
环球马术冠军赛收获了良好的文旅商体联动效果,而其搭建的平台其实更为广阔。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世博管理局副局长沈锋表示,这项赛事与永久落地的国际马术中心为自贸区探索一条马产业发展道路提供了硬条件。“以国际赛事为锚点,在世博自贸区发展‘一马当先’的马术产业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沈锋透露,自贸区接下来希望从运动马匹交易、马术学校建设、马术药检药品进口、证书认可等多方面与相关部门探讨合作的可能性,“我们自贸区的特点就是创新,摸索出全新的道路,促进上海的马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
探索已经逐步收获成效。去年10月,中国境内首个欧洲马匹拍卖会便在马术中心举行,中国马术爱好者首次无需踏出国门就能品鉴和参与欧洲顶级马术马匹拍卖会。“欧洲马资源丰富,在自贸区的支持下能将这些赛马直接带到中国来拍卖,对于中国骑手而言无异于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桥梁。”参加了本次赛事的中国骑手庞钦宇如此表示。
上海国际马术中心未来将承担起更多马产业发展重任。据该中心总经理张嘉恒介绍,未来马术中心将围绕“6+2”项目,推动中国马产业全方位发展。“除马术冠军赛和中巡赛外,我们还设计了国际马文化艺术中心、国际马术学院、国际马福利马医疗中心、马匹交易中心、国际骑士俱乐部、马文化儿童公园等六大常态运营项目。我们要承载的不仅是马术运动,更是马产业在东方的汇聚中心,这将是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模式。”
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亦斌表示,环球马术冠军赛如今已经成为申城城市品牌的一部分,未来赛事不仅将继续推广和普及马术运动,更将为上海建设马术产业高地奉献力量。杨亦斌坦言:“国际赛事永远服务于城市发展大局,是文旅商体协同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未来赛事继续持续扮演这个角色。此外,马术中心也将承载起马产业集聚地的作用,助力上海马术产业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