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齐广 北京报道
若问2025年哪类基金的热度最高,攻守兼备的“固收+”一定是其中之一。不过经历了刚刚过去的市场震荡,潮水退去时,也有一些“固收+”基金的裸泳姿态,被展现在了投资者眼前。
对于“固收+”基金中稳健类资产的占比,目前市场中尚无明文规定的比例,不过在近年监管窗口指导和机构营销共识中,“固收+”意味着基金权益类资产占比最高通常不超过30%。
筛选出全市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去年年报中股票占比小于30%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并剔除今年成立的基金和仍在封闭期中的基金,Wind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具有“固收+”属性的基金共有3162只(不同代码分开计算)。
在4月7日,上述基金平均跌幅为1.1%,展现出了偏稳健的属性特征。但统计显示,仍有27只基金在当日的跌幅高达5%以上。
纵观这些抗回撤能力差的基金,可以发现许多共性,包括高配可转债、频繁调仓换股、追风高成长/热点赛道,甚至让权益仓位突破合同规定的上限等。
要论在4月7日最受伤的“固收+”基金,可能非金鹰元丰莫属。基金在当日9.64%的跌幅,甚至比上证指数的单日跌幅还要多出2.3%。
然而金鹰元丰甚至并非偏债混合型基金,而是一只二级债基。且令人唏嘘的是,直到上个月月末,金鹰元丰今年以来还在同类产品中保持着短期业绩领跑。如果仅统计年初至3月31日,金鹰元丰开年前三个月以7.8%的涨幅,在二级债中排于首位。
上涨时拼不过权益基金,下跌的幅度却大同小异,是什么造成了金鹰元丰的困窘?
成立于2017年的金鹰元丰,其业绩在成立之初也曾辉煌一时。2021年,基金一度以34.21%的总回报排于同类前1%,也因此在当年顺利发行成立了C份额。不过2022年以后就急转直下,此后连续三年业绩排名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最末梯队。
从公开信息来看,金鹰元丰业绩基准是中国债券综合指数*90%+沪深300指数*10%,不过该基金股票占基金净值比长期都接近20%的上限。
在权益接近满仓的同时,金鹰元丰锚定的大部分都是科技类成长股。以2024年年报为例,金鹰元丰前十大重仓里出现了东山精密、赛腾股份、拓荆科技、中微公司等半导体或消费电子龙头股。基金经理林龙军在持股上也没有太多定力,每个季度前十大重仓股都会更新六七成。
不仅如此,林龙军似乎历来更偏爱买高估值的公司。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中报,金鹰元丰当期持有的16只股票加权平均PE一度高达惊人的1034.73,在2023年年末,持有的29只股票的加权平均PE也高达270.27。直到2024年年末,基金全部持股的平均PE才降到39.79,是近三年首次回到50以下。
事实上,权益部分的投资策略对一只二级债基的波动影响尚为有限。而在债券仓位中选择用可转债来进攻的思路,是让金鹰元丰的波动性和风险等级都更偏向权益类基金特征的核心原因。
在去年年报中,可转债在金鹰元丰债券仓位中的占比高达93.95%。
“可转债的底层逻辑和股票共通,股票和可转债的关系好比水涨带动船高。”林龙军表示,“当前绝大部分可转债已经修复到面值以上,整体估值已经脱离了历史极低的位置……当前均衡型可转债兼具上行空间与可控回撤,或更好参与。”
其投资目标是“在严格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力争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回报”,但都没有达成——过去两年,金鹰元丰的最大回撤高达31.3%,是前述3162只“固收+”中唯一回撤超30%的基金。同期,基金跑输业绩基准26.19%。
无独有偶,纵观当日其他跌幅较高的“固收+”基金,以可转债为核心配置品种+权益仓位加满比例上限+追风成长股,是大部分单日跌幅在5%以上的产品的共性。其中如富国久利稳健配置、民生加银增强收益、华宝增强收益等等,相关基金的可转债占债券市值比都在70%-90%不等。
同样难扛市场波动的“固收+”中,还有一只特殊的二级债基——浙商丰利增强。在4月7日当天,基金下跌了4.12%。
而这一跌幅的背后不仅在于高比例的可转债,还在于基金权益仓位与合同规定的严重背离。
浙商丰利增强的基金合同明确指出,基金对债券的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 80%,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也选择了中债总指数收益率*8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20%的配置。
但去年四季报显示,浙商丰利增强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基金净资产和总资产比重分别为38.3%和29.85%,相较一些低权益仓位运作的混合型基金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违背基金合同的操作并非一两个季度临时起意的结果,而是基金多年以来的明确“定位”就是如此。
据了解,浙商丰利增强成立于2018年8月。在成立之初,浙商丰利增强还以配置企业债为主,而从2019年下半年以来,基金的可转债占债券市值比便从不到20%瞬时突破70%,股票仓位也在同一时期直逼30%,并一直持续至今,让人疑惑基金在申报时选择二级债基这一定位的意义。
在往年的宣传中,浙商基金曾表示,为更好地控制风险,浙商丰利增强会在选股上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不会过度追逐“茅指数”类的热点。相比金鹰元丰等追风科技股的基金,浙商丰利增强对成长股的投资确实也相对收敛。
不过目前来看,基金在投资策略上依然存在和宣传口径自相矛盾的地方。譬如调仓频繁追热点,这体现在该基金2023年以来对大部分个股都不会重仓超过两个季度,与不过度追逐热点、注重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策略的契合度不高。
在2023年,浙商丰利增强还曾作为浙商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债券产品,有过超过百亿规模的辉煌时刻,并较受机构青睐。当前,浙商丰利增强也仍高居浙商基金官网首页的营销位中,并附有“高热度”的标记。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至4月9日,基金的总收益为59.99%,近五年的业绩排名为8/452。
不过近两年,浙商丰利增强则累计出现了14.52%的亏损,最大回撤高达22.9%,在全市场二级债基中排名倒数第7。
疲软的业绩和抗风险能力,让资金大量出逃。截至去年年末,浙商丰利增强的规模已经重新回落到13.65亿元,其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相较去年年中进一步缩减了11.47亿元,在全部投资者中的占比也下降了两成至59.64%。
值得一提的是,和浙商丰利类似的,市场中还有几只同样超出合同约定权益仓位的二级债基。例如南方宝元债券和招商享诚增强,截至去年年末的股票占净值比分别为28.8%和22.3%。对合同规定20%权益上限的突破,同样超过了可以用误差解释的范畴。在A股大幅回调的4月7日,两只基金的单日亏损分别录得2.19%和1.32%。
事实上,在保持一定进攻性的同时,维护“固收”底色,往往才是“固收+”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易攻难守”的产品定位与投资操作,或许能让基金收益在同类产品中昙花一现,但若长期难以穿越市场风浪,也终会让投资者与其渐行渐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