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小众文艺天堂”
“不能错过的打卡地”
“citywalk必去”
……
你能想象吗
如今成为文艺打卡地
被称为“楚天文创第一村”的
东湖大李村
10年前曾经失去生机
游客罕至
而它的华丽变身
正是得益于
我校设计学院师生
“创艺筑村”的探索
一起来看它的蜕变之路——
空心村的困境与唤醒
距离华中科技大学
仅3公里的大李村
毗邻磨山公园
和武汉植物园
既是“城中村”
又是“景中村”
但在城市化浪潮中
道路狭窄、建筑破损
植被凌乱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阻碍了村庄的发展
然而,由于缺少专业团队
当时的村民们
对此一筹莫展
大李村地理位置与昔日影像
2017年以来
我校教师洪亮平、胡哲
带领团队深度参与
大李村“共同缔造”建设工作
结合师生专业特长
团队提出了“艺术+”
乡村振兴模式
通过艺术+乡村改造
艺术+乡村文创
艺术+乡村活动
从“送设计”到“共参与”
再到“享幸福”
“三改二会多联动”的模式
让艺术成为激活乡村的密码
“送设计”,重塑乡村“颜值”
针对大李村具体状况
我校设计学系师生运用专业知识
为村庄量身打造了
一系列改造方案
他们刷新外墙改面子
焕新居室改里子
筑新花园改院子
用艺术的力量
帮助村子焕发新生
也给村民们提供了
实实在在的参考和范例
改造前后对比
“最初村民觉得设计过于‘洋气’
我们便用效果图对比
用实景样板说服他们”
参与改造的
学生团队负责人回忆说
当第一面彩墙点亮村口时
村民的眼里有了光
“共参与”,唤醒乡村“内芯”
参与改造的师生们深知
村民是乡村改造的主体
于是,师生们通过 “板凳会”
与村民深入交流
发掘真实诉求
通过举办 “共创工坊”活动
与村民共同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村民们的热情参与
也让改造工程变得更加
接地气、有温度
在师生们的努力下
一套套农房旧貌换新颜
变身特色民宿、艺术餐厅
乡土博物馆
如同一针强心剂
带动了百余户村民
自发改造农房
更是吸引了
58家外部商户入驻
“不是自己建设的不叫家园”
“带活了我们村里的发展”
看着房子美起来了
人也多起来了
村民们由衷地发出感叹
“享幸福”,激活乡村“流量”
村庄美了
如何让美产生价值?
我校师生们绘制文旅地图
联合53位手工艺者
共同举办“生活节”
“造物节”“音乐节”
五万余名文艺爱好者
涌入村庄
一批批村民
也成为了“乡土设计师”
曾经的守村人
正用艺术续写家园故事
环境设计2018级学子绘制的大李村地图
如今的大李村
不仅环境美了、游客多了
村民的钱袋子
也鼓起来了
真正实现了
从“吃生态亏”到“吃生态饭”
的华丽蜕变
用所学知识
连接起乡村根脉与未来图景
以专业为根基
以情怀为羽翼
华科大师生将艺术设计深植于乡土深处也让更多沉睡的村落焕发新生为华科人的“创艺”故事点赞!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 / 设计学院 建规学院
图片/ 胡哲 沈天奕
记者团 石浩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 沈天奕 记者团 钟芷芸
编辑 / 汪伟颋 记者团 叶绵铿
校对 / 郭雨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