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4-07 23:49:00

编者按
4月的合肥,生机盎然。科创园区创新潮涌,智慧工厂生产繁忙、文旅景区游人如织……这座创新之城正以拔节生长的姿态,蓄满向“新”而行的澎湃动能。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景式呈现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实践,激励全市各领域各战线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标,学习,提升。向优秀者学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5周年。3月17日至19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连日来,合肥陆续派出科技、自规、生态、投促等多个市直部门,密集前往沪苏浙学习考察。 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从一个产业园到另一个产业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一路奔波,马不停蹄。 所到之处,他们看见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 全面融入长三角以来,合肥高质量发展一路高歌。2024年,合肥以13507.7亿元的GDP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以6.1%的增速与福州并列前二十强第一。 不过,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先发城市相比,合肥的“块头”不够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巢湖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犹如人在半山、船到中流,紧一紧就能上去,松一松也会掉下来。 “上进生”合肥,学习“优等生”的理念、经验、打法,既是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之举。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先发地区探索出众多优秀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学习、消化、创新,少走弯路,就可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实现跨越赶超,这就是后发优势。 扬长、补短、追赶!近几年的合肥,无论是省市领导带队,还是县区、部门主动上门,各领域都与长三角先发城市互动频繁。 今年以来,已有来自经济、科技、城建、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市直部门,前往沪苏浙多地学习考察。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都是热门目的地。 这些先发城市正是合肥的对标对象。日常工作中,无论开会调研,还是部署任务,他们的各项发展指标常被合肥干部信手拈来,作为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参照物。 在上海,市直相关部门在上海学习城市更新、半导体产业,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在杭州,考察科技型企业、现代农业,拜访高校院所;在南京,考察文体项目,对接湖泊综合治理…… 思想开放,理念先进,路径清晰……一个个词语里,潜伏着希望的力量。 对于合肥而言,“走出去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又能学到什么? 带着这些思考,合肥市直部门负责人走进沪苏浙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 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感受先发地区大胆试、创新改、奋力闯的强劲发展脉动,也在对标先进中取长补短、更新发展思路,更是在所见所闻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众多产业硬核故事中,将创新刻进产业基因,合肥此举已广为人知。如何更好地打造科创策源地,合肥从未停止探索,而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杭州之行,让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有了意外之喜。走访一家高校时,他发现校友企业与市场结合程度非常高,充分说明科技成果转化非常成功。 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导高校教授与民营企业深度合作;二是坚持产品导向,在“高大上”的技术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接地气”的产品。学习做加法,引入活跃的社会资本,将其导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地利用市场化资源,这是合肥市科技部门达成的一致共识。 头顶一片天,共饮一江水。全国五大淡水湖,其中有三座位于长三角地区。蓝天绿水青山,把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减少湖泊污染?如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省巢湖管理局走进无锡,参加湖泊治理国际会议,学习交流治理经验,考察太湖底泥清淤;拜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习蓝藻防控…… 在杭州千岛湖、苏州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市生态环境局则收获颇丰。 为提升千岛湖生态系统监测水平,杭州淳安县联合高校建立研究基地,投用国内湖泊首个全域护水智治体系——“秀水卫士”全域护水智治应用场景,推进生态修复展示…… 特别是开展千岛湖内库湾水体原位生态浮岛脱氮除磷项目研究,在深度净化水质的同时,也恢复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一个个措施,对于合肥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皆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一座快速成长起来的特大城市,合肥常住人口总量一举突破千万,达到1000.2万人。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在城市更新和规建治等方面做法,独树一帜。 “一江一河”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和今潮8弄项目、长宁区“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徐汇区西岸大模型创新生态科创街区……在上海,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除旧布新”,而是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城市发展潜能活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一项系统工程。 城市规建治一体化,系统理念融入微观行动,让合肥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这是考察人员的心中所想,也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 专家说,城市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政策学习去推动政策变革和创新。 持之以恒抓创新抓产业的战略定力,向海图强、链通全球的宽广视野,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意识……一路走来,对比沪苏浙,合肥既学到了经验,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在学习思考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对标提升中进一步寻求突破。 科技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合肥将持续推进上海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谋划推进组建长三角大科学装置联盟,推动合肥先进光源与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光学检测、平面镜研制等方面取得合作成果。 经济发展,项目是抓手,投资是支撑。今年,合肥将构建“1+4+N”驻外招商工作体系,谋划开展驻外机构招商活动和工作宣传,指导支持驻外机构及相关单位积极开展驻外招商工作。市投促局将联合各驻外机构谋划开展商协会来肥考察交流活动,全力挖潜项目线索。 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变的底色。如何巩固长三角生态屏障?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更大程度地融入科技监测和AR识别技术,建设安徽省首个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试点。围绕巢湖生态环境保护,布设主题鲜明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场地,探索人民群众亲湖近湖具体路径,带动区域文旅产业发展。 学习考察的时间是短暂的,借鉴运用的过程是长远的。与长三角优等生一体化发展,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牵引、最强动力,也是最大红利。合肥将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抢抓机遇,坚定学习,实现共赢。 春天是一个新的开始,孕育着无限可能。合肥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指示、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奋力扬长补短追赶,努力在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