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作为坐拥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大运河、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4项世界遗产的文化大省,江苏正以独特实践,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续写新篇章。
在苏州,古典园林“移步换景”的造园哲学,与西夏陵“借山势成陵”的布局智慧,共同折射出东方文明“天人合一”的深邃底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始于春秋、盛于明清的苏州园林从古至今都是诗意江南的集中体现。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苏州城内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有80余座。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天造地设的山川形胜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明孝陵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为其后500多年的明清两代帝陵所沿用,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明孝陵 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大运河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江苏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而今,从江苏段放眼全流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奔腾千里,千年水脉焕发新生。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申遗成功十多年来,江苏扛起“原点”担当,护水脉传文脉,书写人文经济新篇章。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至今千里赖通波,船行河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两岸风景如画卷般展开。
若说西夏陵与明孝陵展现了文化维度的多元一体,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则诠释了生态维度的和谐共生。2019年,位于黄海湿地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既是丹顶鹤越冬的“天堂”,也是麋鹿繁衍的“乐土”,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驿站。作为栖息地核心区域的东台条子泥湿地基于自然开展生态修复,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范例。伴随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观鸟经济”持续升温,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守护湿地生态的同时,海上风电等高新产业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带来的国际声望转化为助益国际生态互助、发展互通、文明互鉴的力量。这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与西夏陵周边社区参与文物修缮、传承党项族手工艺的实践异曲同工,都证明了“守护遗产”与“改善生活”可以相辅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古镇申遗始于1996年,2001年六镇首次联合申报并列入预备清单,此后因种种因素,申遗进程波折不断,虽多次重启且古镇成员不断调整扩充,至今仍未成功。据苏州市吴江区文保所所长周春华透露,江南古镇联合申遗相关工作已于2025年5月重新启动,目前正重新编制申遗预评估文本,计划于9月提交审核,争取在年内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有专家提出,当前江南水乡古镇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固而停滞的阶段,需要进行更精细化的保护与管理。加快联合申遗,有利于利用更高标准,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方法在各个层面更进一步,并为跨区域、多系统的世界遗产群保护规划提供探索经验。
从西夏陵的夯土残垣到黄海湿地的芦苇荡,从大运河的桨声灯影到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这些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世界遗产,虽地处南北、形态各异,却都在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深层密码。江苏的保护实践,让这份文明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