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祝梅 李灿
山东潍坊寿光,这里是“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就连韩国泡菜、日本胡萝卜、俄罗斯彩椒的价格都会因这里“抖三抖”;这里是山东省最先建设的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从“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到“中国蔬菜硅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每个环节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超85%的寿光农民被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过上“蔬式”生活。
蔬菜,是这座小城的根与脉。寿光人改变了农业的耕种方式,也革新了产业和生活的模样。5月中旬,我们来到寿光,最初是为了看一看已经连续举办第26届的菜博会,但我们发现,在寿光,菜博会早已不是单纯的展会——
它是地标一般的存在。菜博会向西3公里、向西2公里、向东1公里……一家当地菜馆这样标注自家分店的位置;它见证着小城的蜕变。从最初邀请世界最先进蔬菜种植技术、最优蔬菜品种给当地菜农“见世面”,到现在全国乃至全球从业者来寿光交流学习,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从这里叩开市场的大门。
从价格不受市场波动的番茄,到“种”向全球的寿光大棚,寿光人热爱土地、深耕土地,他们创造了很多传奇,更不吝分享、输出“寿光模式”,希望带动更多面朝土地的人获得应有的收成、共同致富。
这样的寿光,有什么秘密?
这里的人说,寿光没有秘密。
菜博会现场展出的番茄树最大限度展示番茄单株生长能力:单株冠幅可达14米以上,累计结果可达6000多斤。记者 祝梅 摄
01 家家都是研究所,人人都是技术员
纪台茄子、孙集苦瓜、洛城丝瓜、古城番茄……寿光15个镇街、区,几乎都有自己的拿手品类。比如古城街道,这是寿光最早规模种植番茄的地方,如今番茄种植面积超过2.3万亩,年育苗量突破9亿株,是全国番茄品种展示、推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在古城街道前疃村的第七代冬暖式大棚里,枝蔓上的“梦想青甜2号”小番茄挺立萼片。咬破薄嫩果皮的瞬间,清甜的汁液在口腔迸发。这是当下全国最顶流的口感番茄,有多顶流?“每增加一个糖度,市场价每斤就能涨一元钱。”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说。
有意思的是,培育青甜2号的寿光市宏伟种业有限公司也在古城街道,2023年新品种推向市场,2600颗种子下地,种出的番茄当即被称为“小绿番茄天花板”,每斤市场价高达16元,随即成为古城这几年的主力栽种品种。
前疃村的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正在分拣发货青甜2号。记者 祝梅 摄
宏伟种业总经理李继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棚二代”,2004年投身种业时,团队的目标是选育一款适合大众种植、适应性广的番茄品种。彼时,寿光农民引种以色列的“夏日阳光”,一粒种子要10元钱,宏伟种业选育的“梦想迷恋”出来后,一棵苗的成本降至1.2元,还能帮农户节约近一个月的育苗时间。
今年,青甜2号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在嘉兴秀洲区王店镇,种了十年小番茄的嘉兴鼎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连续三年种植来自寿光的这款新品种。“相较浙江本土品种,青甜2号产量不算高,但因为口感好,每斤市场价能高出1-1.5元。”企业负责人高阳说。
广东万鼎农业的经销人梁志杰每年都随着番茄在主产地迁徙,有大半年时间都留在前疃村的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忙发货。“市面上从来没出现过这么甜的小番茄。”他说。
鲜为人知的是,众多蔬果种子里,番茄是特别卷的那一个,每三到五年就会有新的“王者”出现。今年,宏伟种业已经在小范围试种“梦想青甜3号”,大棚里还有数百个新品种在反复筛选、杂交和PK。口感番茄赛道,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种企入局。
但李继强比我们想的更淡定。“寿光没有秘密。一个新品种标杆竖起来,大家就都去超越它,带动苗场、收菜、包装、物流、水果店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人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这正是寿光的底气——
在寿光,新品种的市场验证最起码比全国其他地方早一年。寿光农民喜欢创新、愿意尝试,也有足够强的田间管理技术。在古城街道野虎村,400多个大棚有100多个都是番茄新品种“试验棚”,村民每年为海内外百余家种企试种上万个番茄新品种。
古城街道野虎村示范棚。受访者供图
在寿光,新产品也从来不愁卖,寿光人走的是组织化的市场化发展路子。这几年番茄市场价波动较大,但寿光稻田镇崔岭西村种植的草莓西红柿稳定在每斤20元。村里的蔬果由村党支部领办的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收货,通过注册的“崔西一品”商标抱团闯市场。去年,合作社出口蔬果近2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1亿元。
“在寿光,家家都是研究所,人人都是技术员。”寿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春香说,十年间,寿光的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从54%提升至70%以上,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到277个,像众旺这样年销售额破亿元的合作社,寿光已有17个。
02 能打,指的是啥都能打
说到寿光蔬菜,不能不说大棚。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蔬菜匮乏,寿光人从辽宁大连瓦房店取经、建起17座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就此标注寿光蔬菜产业“无中生有”的起点。
而今,这片土地上长出了15.7万座现代化蔬菜大棚,大棚已“更新”到第七代。会种菜的寿光人走出去,把“寿光模式”播种向全国乃至全球,超8000名寿光人常年在全国指导大棚建设或蔬菜生产。
如果以技术界作比,寿光是“开源”的。它大大咧咧、毫无保留地向每一个寻求答案的人公开每一行“代码”,但要真正复制“寿光模式”,却很难。
拆开看,它的每个环节“单拎”出来都“能打”。数十年的积淀和自我更新,寿光农户清楚怎么样才能种出市场最需要的果实。
“比如整枝,我们只留下两个枝,但很多引种我们品种的地方为了产量会留下六个枝,品质不够,价格自然上不去。”殷凤海说。
荷兰丰产模式。受访者供图
组合叠加,寿光更有难以被抢占的市场优势。去年,寿光市华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东升投资超8000万元建设纪都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从大棚的设计、建设到技术输送、园区运营、产品销售,园区集聚了寿光全产业链的优质资源,系统化向外输出“寿光模式”。
2012年,张东升第一次走出寿光帮安徽菜农建大棚,后来不光“种棚”、还做园区运营,现在两台车加起来一年要跑20多万公里。“大棚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大家吃不上菜的问题,现在寿光追求的是量的前沿、质的前沿,我们不怕把技术输出去。”他说。
宏伟种业的大棚。记者 祝梅 摄
对更多向寿光学习的地方来说,大棚搭起来只是“入门”。最近几年,衢州柯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孔慧鹏跑了很多趟寿光,今年上半年又去了两回。“以前我们更多是看新技术、新设施,今年更多聚焦当地农户、种植户运营情况,重点研究怎么让农民赚到钱、农民为什么能赚到钱。”
在浙江,衢州是首个引入“寿光模式”的地方。柯城以“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打造“精装修”大棚(配备卷帘机、自动放风机、水肥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由龙头企业负责生产全程质量把控、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农户缴纳租金即可“拎包种菜”。
“寿光的产业优势不是一天练成的。在崔岭西村,我们去到村里效益最好的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去学习,这个大棚亩均年收入达16-17万元。”孔慧鹏认为,“寿光模式”的高效益是各方面产业要素都实现优化配置后的结果。对引入“寿光模式”的地区而言,设施投入带来的领跑优势是短期的,重点在于找到自己的产业特色和目标定位,完成“寿光模式”的本土化吸收和转化。
03 热爱土地的寿光人,正在走向next level
在寿光,你要是问他们蔬菜产业该怎么搞,没人跟你讲大道理,他们只强调一点:好吃就是硬道理。
围绕“好吃”这俩字,“全优生”寿光已在走向next level。
比如,如何定义“好吃”。4月下旬,宁波镇海三家口感番茄种植企业坐上火车奔赴寿光参赛。2021年起,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年年举办“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番茄”评选大赛,这里设有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与分析实验室,所有指标维度评价最终都围绕同一个目标:美味。
番茄品鉴会野虎分会场。受访者供图
“好吃这件事听上去虚无缥缈,我们正通过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解构’蔬果风味。”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认证科负责人高珏晓说,相较黄瓜、萝卜,番茄不光品种繁多,风味也更多元,因此,评价标准体系的摸索从番茄“开刀”,将市场评价反馈到育种、生产端,为品种创新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参照。
再比如,“好吃”的品种如何更“好种”。宁波时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光辉101”这次在大赛拿到口感番茄银奖。“在浙江,我们的番茄拿了不少金奖,这次来寿光,就是希望和全国的番茄比一比,看看自己的种植水平要怎么提升。”时新负责人庄黎波说,好吃的番茄往往难种,目前“光辉101”的亩产只有3000斤左右,最好的果型每斤市场售价50元仍供不应求,基地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成品率和精品率。
寿光海而思(山东)种苗有限公司80mm纸钵大苗。受访者供图
针对口感番茄等抗病能力相对偏弱、市场需求又很高的品种,这几年,寿光海而思(山东)种苗有限公司在工厂化育苗领域攻坚突破,在国内首创茄果类蔬菜大苗培育新技术。
“我们育出的大苗直径80mm,菜农拿到手里就带着花苞,定植后5天内就可坐果。”海而思育苗负责人吴文宝说,这种新型“寄养”模式降低了农户尝试新品种的种植技术风险,还能缩短等待期、延长采收期。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寿光,寿光人也在向全国甚至全球学习。山东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开始向全球推广寿光蔬菜园区模式,已在40多个国家建设了272个园区。“大棚设计师”、董事长王守波最近琢磨最多的是这两年成为温室“标配”的一个新模块——气候室系统。
“在中国,说起蔬菜产业大家都会想到寿光,但放眼全球,寿光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与荷兰、西班牙、土耳其等农业强国相抗衡。”王守波认为,寿光的优势在于产业链资源极度集中,但在温室大棚的技术集成、尤其是自动化环控系统的技术水平上还有很多细节、环节要去学习和赶超,以打造更多中国化的标准和产品。
殷凤海这几年来过浙江、湖南、江苏等地考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青甜2号的主力消费客群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前疃村产出的小番茄,超过一半经由全国最大的专业果品批发市场——嘉兴水果市场销售。“在生产端,寿光人已经学会抱团发展,但在闯市场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前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寿光市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受访者供图
寿光人热情、朴实,更谦虚。殷凤海记得,前疃村2016年改种口感番茄时,最先动员了10户农户建设新式大棚。“一个棚建设成本40万元,银行贷款负担一半,种植户自己掏20万元。动员农户时我说,20万元用3年还完,大棚就是你的。”他说,新式大棚的效益顶得上原来五个棚,很多人只用一年半时间就还完了贷款,新品种种植也就势推广开。
换句话说,寿光之所以成为寿光,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寿光人。他们扎根在土壤里,把热情投向这片土地,也最终换得土地一次次的回报。“很多人来寿光学习,种子、肥料、农药、大棚模式,这些都可以被复制,但人的因素是最难复制的。”刘春香说。
如今,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标准集成中心、种业研发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年产蔬菜450万吨,但寿光的年蔬菜交易额超过900万吨,它像是蔬菜界的义乌,全国各地的蔬菜都在这里装配拼货,每天有超过2万辆货车穿梭其中;越来越多年轻人重新回到家乡成为“棚二代”,也有更多企业、平台涌入这座小城,为“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贡献技术和智慧。
这座小城,把蔬菜种成了产业,也把农业种进了未来。它不藏秘密,只种希望。
寿光没有秘密,但答案还在更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