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和县立足生态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道地中药材产业基地和品种布局。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以及送技术下田服务等措施,提升土贝母种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产品质量。
贝母属凉性植物,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西和县长道镇水泉村的旱田正好具备坡度大、利排水、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富含腐殖质等优势条件,非常利于贝母种植。作为传统中药材的土贝母不仅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开花季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近年来逐步成为长道镇农户们的“致富利器”。
当前,在西和县峰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土贝母基地,一台台新型收获机械在田间来回作业,一颗颗饱满的土贝母被快速采挖出土。作为特色中药材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长道镇中药材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增长、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核心力量。这一基地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更通过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坚实支撑。据统计,今年该合作社种植土贝母50余亩,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模式。
“机械化每天采收6-10亩,较传统人工采挖效率提升5倍以上,采用机械化作业后,每亩成本从1000元降至200元,直接节约成本800元。”西和县峰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庆峰介绍说。
近年来,西和县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资源,积极引导农户们利用旱田种植中药材,把种植贝母、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同时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针对当地丘陵山区特点,重点推广适用的小型农业机械,通过“农机农艺融合”的发展模式,着力补齐机械化生产短板,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建设示范点等措施,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目前,西和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53.05%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7家,已在粮食作物和半夏、马铃薯等特色经济作物领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通讯员 巩凡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