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连云港市海州区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布局未来产业、深化“智改数转”等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数据显示,海州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269家,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领域企业占比65.43%,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人均产值最高提升98.6%,科技创新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破局“卡脖子”:国产机器人关节弯道超车
在斯克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批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反式行星滚柱丝杠副正加紧生产。这款曾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部件,如今不仅实现国产化,其精度和寿命更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斯克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机器人产品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早在去年,企业针对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广泛应用的微型滚珠丝杠副实现批量化生产。今年,人形机器人的大臂、小臂、腰、大腿、小腿等部位广泛应用的反式行星滚柱丝杠副,和南京埃斯顿联合申报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人形机器人”方向重点产品“直线型电驱动关节”,并已完成试制。
“从微型滚珠丝杠到直线型电驱动关节,我们攻克了多项项‘卡脖子’技术。”公司董事长冯虎田介绍,企业自主创新为当下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解决了国家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问题。预计今年产值突破3600万元,五年内将形成2亿元产业规模。
向“绿”而行:环保科技守护碧水净土
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对耐盐低温菌剂进行稳定性测试。目前,企业围绕水处理、土壤修复及盐碱地治理等多方面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其中,研发的耐盐、脱氮微生物菌剂已经全面实现了产业化。
“今年我们承担了一项养殖尾水的国家重点专项,针对养殖尾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低温问题,我们研发了耐盐低温菌剂,针对经济综合治理问题,我们研发了强化型的生物沟渠、三池两坝、生物——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以及一体化处理装备,可以针对不同的养殖模式进行废水处理的应用。”环保研究所所长田凤蓉表示,企业将AI技术融入处理工艺中,研发了AI的智能化菌剂、臭氧、除氟剂等投加装备,能够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及团粒结构,使作物增产,这一做法已经在上海的盐碱地项目中实现了应用。
协同布局:传统产业焕新 未来产业扎根
在日出东方控股的热泵智慧工厂,机械臂精准装配的节奏与数字大屏跳动的数据同频共振。“过去3年投入的1.1亿元智能化改造资金,让我们的订单交付率从81.1%跃升至97.9%。”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通过“智改数转”,这条生产线实现不良品率下降至0.38%。
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未来产业加速落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海州区的新质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海州区正加速完善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工程、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基地。同时,借助高校院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的桥梁作用,全力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合作,联合攻克关键共性技术。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海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州区将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布局未来产业、优化政策服务,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矩阵,推动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通讯员 魏吉珂 唐梦玲 郭先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