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是至高无上的问题。似乎每个人都寻求着做人的真谛,踏上人生的道路。而《孙子兵法》中的“军争”一篇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做人智慧。在学习“争先”思想前,必须先明白,成功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整个团队的配合。那么下面就来深入学习一下“争先”的思想。
一,《孙子兵法》军争篇的中心思想: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以兵力以战争的方式,达到于己有利的目的。
争取的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饵兵勿食,弃局部得全局。
军争,本身存在生死存亡的危险性。
孙子认为争先是战争的法则。也就是抢先机,抢占高地,后人发,先人至。抢是行动,机是结果。
在一场战争中,谁能最先占据优势地势,谁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胜局。先至战地者逸,后至战地者劳。故以迂为直,倍道兼行,飞夺泸定桥。
以患为利。处于劣势,就是患,短处就是患,敌众我寡就是患,诸如此类。
主观上,必须要认识到,战争就是追求胜利,无论全胜,还是半胜惨胜,笑比哭好,至少还剩下主动。
追求胜利就需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留住本钱,不妄战。
故要借局布势:积蓄力量,改变条件,创造条件,跨越艰险,等待时机,以患为利,变患为利。立强势,方可转圆木于千仞之上。
二,全军而争利,必有所弃
战争双方,不可能有一方能对另一方全方位碾压,这样的战争也“莫须有”要打,也打不起来。
要打突击战,兵有尖刀剑有锋。全军而争利,需要辎重捐,委积弃,轻装上阵,卷甲不处,擒贼擒王,百里斩首。
作为个人,争夺之际,也应该无所顾忌,直奔主题。婆婆妈妈总会误事。
三,破德为雄,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就是一种自利行为,也是一种进化行为,肯定地说:不是爱的行为,不是善的行为。
“破德为雄,趋利避害”适合于争夺。
争夺本身是追求稀缺的资源和权利,假之以名义,需要有“颠倒黑白”的能力。
爱的行为,首先是接纳对方的短处,与你争利处,甚至害人处。战争是和平的另一极。
四,战争的初期中期与终结
战争的初始与中间阶段:
战争之所以能胜利,务在得到天时地利人和。
知道历史潮流,大势所趋,知晓天文,天道,是为认识天时。
明白地理险易,得当地向导之助,廓地分利是谓得地利。
仁义行天下,登高而呼,应者云集,万众如一,掠乡分众是为得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已明。适宜“四治”。
治气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是也。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也。抱必胜之信念,气如长虹。无言祥疑,一其齐也。反之,可四面楚歌。
治心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交和而舍,悬权而动(谋定而后动),谋事足在人,成事在天,胜败不必挂怀,犹如王阳明之不乱也。
治力
战争,斗的是实力,诸如:经济,生产能力,科技,得道多助,上下一心等等。利于近战,不利于劳师袭远,贵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泄,安求其能千里也?
治变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力有不逮也,以卵投碫就是糊涂蛋,自寻死路。
兵以诈立,以奇胜,属于治变。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怎可一成不变?因敌变化谓之神。
战争的终末阶段
围师必阙,归师勿遏,穷寇勿追,都是为了防止对方死命相搏,留一线生机与敌,做人留一线,来日好相见。
战争只是手段,终究要走到谈判桌上去解决纷争。
五,《孙子兵法》军争篇与做人的智慧
这种战争中的“抢先”,在人的生活中也有很深刻的涵义。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谁最先动手,谁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掌控局面。
举个例子:我们在集体晨练中,看到最前面的人都是老大爷,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认为集体晨练仅仅是让老年人们做运动。但是,如果后面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奋力冲到最前面,并狂妄地绕过老人阵列,然后大声喊出:我要跑10000米!那么,他不但会给这些老年人带来很大影响力,而且会激励所有人去尝试。
争先这个思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用途。在学习阶段,学生如何争先呢?首先必须肯认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是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要想成为优秀学生,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这包括:多看书,多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地尝试,练习那些难以掌握的技能。同样地,对于一个职业人士,也必须掌握争先战略。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优秀的工作表现,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竞争力,更好地进步。
“争先”思想对于个体和团队,都有其积极的效用。对于个体来说:“争先”能够鼓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同时,“争先”还能激励一个团队内部的竞争和协作,让所有成员互相激励,最终实现共同成功。就像在《孙子兵法》中所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能使敌人自为败者,而无战功,乃伟大的胜利”,而争先这种竞赛的口号,其实就是鼓励每个个体以及整个团队在竞争中寻求优势,从而实现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