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在被任命为士时,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弯下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身体伏在地上,沿着墙走路。
虽然史料记载有些夸张,但是正考父这种因居于“一等一”的高职高位,却时时事事处处把自己放到“三等三”的位置,低调、谦虚、谨慎行事的行为,很值得我们思考领悟。
智者守愚
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就是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是在用心功。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立辞于未及之年,推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愿意做的事,以智回避。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很聪敏,却装出愚拙的样子,以保全人格,避免随波逐流。
大智若愚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他们深知做人太聪明,就会时时被众人排斥,事事被他人提防,甚至被戴上偷奸耍滑的帽子;他们深知做人太刻薄,就会伤害彼此感情,影响人心向背,往往被冠上鸡贼的绰号。
大智若愚的人,懂得隐藏实力,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懂得控制情绪,成熟沉稳,老成持重;懂得言多必失,缄默寡言,安静自信;懂得放宽格局,胸怀坦荡,隐忍谦卑。对责备不恼怒,付之一笑;对失败不沮丧,坦然面对;对诽谤不回怼,视若罔闻。
大智若愚的人,外愚而内智。心态最通透,品行最高洁。这种人人看上去有点笨,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能够远离喧嚣,沉下心来思虑世事,洞察秋毫,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解身边矛盾,让自己始终处于和谐的环境中,把事业做大做强,成就最好的自我。
强者藏锋
古人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不知我,我心里不高兴。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取得点成绩就想出名挂号,故意在言行举止上锋芒毕露。
强者“和光同尘”,深藏不露。看似呆板平庸,实则玲珑剔透;看似讷言愚钝,实则巧言善辩;看似胸无大志,实则雄才大略。只是他们不肯显露锋芒而已。
《周易》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个有本事的人,总是把才华收藏起来,不会过分显摆,以免招惹是非。藏器于身,看似懦弱,实际上是隐忍蓄力,待机而动。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思就是说:君子的才情和能力,应该像珠宝一样,不肤浅外露,不轻易向人炫耀。
俗话说:“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凡事适可而止,避免锋芒毕露,给自己带来灾祸。事实也是如此,人生一些不好的祸端和灾难,大都是因为自己曾经不合适的言行所导致的。相反,若要保全自己,最智慧的就是深藏不露。这不是刻意伪装,也不是以虚伪的面目故意“示弱”,而是懂得藏起锋芒。真正的才干是在必要的时候显露出来,而不是随意炫耀。
真正的强者都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们跟平常人一样,在悄无声息中涵养才华,默默释放能量;在引而待发中磨砺心性,暗暗积蓄力量,含而不露地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能者谦卑
《易经》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就是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对万事万物怀有敬畏和包容。
谦卑的人生最高贵。野草之所以不被狂风折断,因为它们知道弯腰。河水之所以能够流入大海,因为它们身处低位。做人更需要像野草和河水那样,学会弯腰和身处低位,以感恩心平常心慈悲心,谦卑的善待别人,人生路才会越走越宽。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狂妄自大的人:你境遇不如他,他贬低你;你境遇超过他,他讽刺你。这种人往往经常盛气凌人,傲慢无礼,恶语相加,伤人伤己。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话引人深思:“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骄奢淫逸,是一个家败落的开始;狂妄傲慢,是一个人衰败的开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越是谦卑的人,看问题眼光长远,交朋友谦逊温和,办事情留有余地。越是高贵的人,生活越谦逊朴素,格局越虚怀若谷,做事越沉稳持重。越有修养的人,越能放下架子,越是不骄不躁,越不居功自傲。他们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为人处事始终保持低调,避免了树大招风和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能者谦卑,不是自卑,是自谦;能者低调,不是懦弱,是内敛。
老子说:柔软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人身上舌头最软,到死都不坏,牙齿最硬,但也最先坏。人生也如此,至刚易折,至柔则无损,能高能低,能屈能伸,永远以一份谦虚的情怀修炼提升自己,让所有纷杂的事情都迎刃而解。
人生在世,如果能做到守愚、藏锋和谦卑,把一等一的你,放到三等三的位置,才能看清脚下的道路是崎岖还是平坦,征途上迎接你的是鲜花满径还是坎坷泥泞,才能在芸芸众生里轻松拨得云开,见得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