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风是以朋克音乐为基础而诞生。在文化领域中,它对青年文化激发出一系列新的反应,作为一种亚文化风格表现在服装与视觉上。朋克文化在时尚消费市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是二战后欧美消费热潮的最大影响力之一,青年们用音乐与时尚来努力地塑造实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将“青春”普及为“风格”和“外观“,反映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国与美国流行艺术运动中,打破了高低文化间的差异性。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英国经济不景气加上特殊的社会风气,英国下层社会的青年人中,由失业者和辍学学生组建了“工人阶级亚文化”的群体,因为以“proto-punk”音乐闻名,他们的亚文化群体便称为“Punk(朋克)”。
他们用自己特立独行的装束彰显自己,表明他们与主流文化及其他青年文化的不同;拒绝权威,提倡消除阶级,崇尚“颠覆”。不仅影响了传统音乐,更是对高端时尚的抗拒和反叛,形成他们极端个性,带有强烈易辨的群体流行风格---朋克风。
它的主要特色是开线或故意撕破弄脏的缀满亮片、大头针、拉链装饰的衣服,衣服上印有粗俗的字眼和图案、还有渔网似的长筒丝袜等等。
在美国,”波普风之父“安迪·沃霍尔和他的"Factory"工作室中,波普的特征-重复性,秉持着“Live fast,Die Yound(放纵生活,至死不衰)”的格言。以享乐主义为目标,将艺术商业化使更多人欣赏到艺术的美妙和华丽。这观念影响了一批前卫音乐家,特别是“Velvet Underground(地下丝绒)”乐队。
1975年,美国的“朋克场景”进入到MTV亚文化,歌唱者们的着装体现了”街头风的形象“,形成了一种朋克的新美学。黑皮夹、T恤衫、直筒牛仔裤与运动鞋这样的外观象征了美国地下音乐的最初面貌。
1977年是英国朋克风的巅峰期。作家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为此著了本关于朋克风的书《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描绘了二战后英国青年文化的观点,这些青年文化是以工人阶级的身份,与束缚他们生活的主导力量作出响应。在这分析中,他引用了”bricolage(拼装)“的概念作为文本组合的不同编码对象,对朋克风格的服饰进行并列与重构。比如说别针,最初的用义是将尿布固定在一起,防止对儿通造成伤害。当它用于穿过鼻孔或是被撕破的牛仔裤和夹衫时,它的意义被重新定义了。
服装的朋克风格真正成功的设计师莫属Vivienne Westwood(维维安.维斯特伍德,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之一。她坚持性感就是时髦,把内衣当外衣穿,甚至把文胸穿在外衣外面,在设计中大部分引入了亚文化和朋克元素,被公认为“朋克之母”。
Vivienne于1971年开始设计服装,并在伦敦开了她的第一家精品服装店。每当她推出新的系列时,都会改变她的店名。第一次店名为Let it Rock,1974年当她与当时的男友兼商业伙伴马尔科姆·麦克拉伦 Malcolm McLaren在一起时,重新将店名改为"Sex",宣告一种新的朋克注入时尚主流。在70年代朋克风鼎盛时期,Vivienne与被剥夺英国公民权的朋克青年合作进行最粗俗地手工设计,包括类似的撕破紧身T恤,这在性手抢SexPistols乐队演出中经常看到。1981年,Vivienne和Malcolm 举办的第一场时装“海盗”时装系列秀将这种地下风格带到了公众面前,这系列产品立即在当时英国青年社区取得成功,同时Vivienne也被称为朋克风格的不羁之王。
当她的服装第一次被展示在巴黎和伦敦的时装秀场时,英国媒体以一种厌恶的方式对她这第一次推出的服装系列进行嘲讽。其中一次是Vivienne作为BBC节目的嘉宾受邀,模特们穿上她1989年Time Machine秋冬系列中最新的作品在舞台上昂首阔步时,观众的笑声在整个广播过程中都能听到,而主持人自己似乎也在现场直播中嘲笑这位初露头角的设计师。
时尚社会总是一个奇怪组合,Vivienne和朋克对传统时髦的藐视,对传统美的摒弃,却使这种反时髦反时尚的样式又成为一种新的时髦、新的时尚。1992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她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而忠于形式,Vivienne她穿着灰色西装和裙子也接受了这一勋章。
时尚是近代史上最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知名的品牌和设计师以时尚的方式对全球事件、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作出反应,既有爽快地明确,也有策略性的潜台词。比如说”性别歧视“、”假象“、”环保重视“等等。相对地,朋克风的回归一点也不惊讶,毕竟它是时尚最初”抵制“、”反派“的象征。虽然不是新的观念,但它依然很适合目前的情绪-抵制现状。
每一年都有新的外观出现,但都是以旧或是经典的风格之间进行变化。它不时髦,但却是一种永恒的生活方式。朋克向来反对循规蹈矩,它是亚文化中一种不可否认的抗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