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特点
原创OPA-Q3.1是一款纯甲类全平衡解码耳放一体机,外壳是一体铸造+CNC加工的铝盒,漂亮、精致。
技术特点:DAC采用的是ESS9038Q2M,电路设计上采用了超强的电流供给能力加上大电流、大功率管纯甲类输出,彻底强化了针对低阻耳机的驱动能力。
低阻耳机给人的感觉是很容易“推响”,但要推好低阻耳机需要很大的动态电流供给,以及强大的控制力,这不是简单增加输出功率就能解决的问题。
市面上针对低阻耳机设计的耳放极少见,但近年来一些高端耳机偏偏走向低阻化,包括拜雅新品T1三代和T5三代,以及天龙的D7200等。
原创OPA-Q3.1的推出,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让低阻耳机玩家多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二、声音特点
耳机:拜雅T1三代、T5三代;索尼MDR Z1R;森海塞耳HD650;HIFIMAN SUSVARA
便携播放器:乐图PAW6000(小墨菊);台式一体机:谷津Qi
拜雅T1三代给人的感觉不太像拜雅以前的风格,用随身听驱动声音偏闷糊。在Q3.1的驱动下,声音明显更通透,低频控制力明显提升,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而T5三代声音风格还是比较典型的拜雅味,中高频解析力出色,低频动态也优秀,作为封闭式耳机,声场也算不错。而且T5三代在便携播放器上听着就不错,所以特意以这款耳机为主,考验一下Q3.1的实力。
第一回合:乐图PAW6000 VS Q3.1推T5三代
乐图PAW6000线路输出到Q3.1推T5三代,这种方式就是单纯考察Q3.1的耳放部分。
二者对比的第一印象,是Q3.1低频动态明显比PAW6000要好很多,低频下潜更深,控制力更好,整个低频量感增加氛围感更强烈。
中频部分Q3.1能明显感觉人声更凝聚,音色上也更温暖,更靠前一些,明显与背景器乐拉开了距离,而PAW6000推T5三代人声器乐的分离度就没那么好,相对含混一些。
高频部分二者差别较小,Q3.1相对更厚润一些,PAW6000高频显得纤细一点。
有人可能会说用台式耳放对比便携播放器太不公平,实际这个对比主要是告诉一些人一个基本道理“推得响不等于推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另外一个重点是:音乐是动态的,驱动要求是根据耳机特性有各种变化的,那些什么唯芯片论、只看一个固定的正弦波测试得到的数据就夸夸其谈的人是极其可笑的。
第二回合:Q3.1推T5三代 VS谷津Qi推T5三代:
同样是台式一体机,均用USB输入。
相对随身听,驱动T5三代,谷津Qi与Q3.1的差别相对小一些,低频部分,谷津Qi的低频控制力也不错,与Q3.1差距较小,低频量感差距较明显,Q3.1低频明显听着“更猛”,人声与器乐的分离度还是Q3.1更好一些。
而用索尼的MDR Z1R,二者差别又会直接拉开到档次上的区别。一方面是Q3.1听不到底噪,谷津Qi上有轻微底噪,另外Q3.1明显将Z1R的低频给收紧了,中高频细节也出来了,分离度大幅度提升,一改过去Z1R给人闷糊的印象。而且只需要单端口就能达到明显提升。这个结果还是有点意外,以前一直以为Z1R属于不可救药的典型。
第三回合:Q3.1的USB输入与数字输入的差别
用了享声的MR2作为数字转盘,MR2的数字输出水平相当高,可作为高端台式数播来用。
通过MR2同轴输入Q3.1,整体的声音明显优于USB直接输入,特别是中高频细节好太多了,Q3.1用USB输入高频感觉是柔和有余,细节不足,听听在线音乐之类的还好,要想真正体验Q3.1的全部实力,建议搭配一个数字转盘或者CD转盘。如果用USB输入,也可以考虑一些USB净化处理器等设备,可显著降低USB输入的干扰问题。后续有时间会专门做一些对比研究。
第四回合:Q3.1驱动其他耳机:
Q3.1推高阻的HD650,也是个很好的搭配,动态、细节都没问题。而推SUSVARA,低频动态其实完全足够,但从音色上来说,和那些高端胆机比起来,音乐味有一定差距,一般不建议这么搭配。
结论:
原创OPA-Q3.1对低阻耳机的闷糊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加强耳机的低频动态和低频控制力,明显提升人声器乐的分离度。同时也适合动圈类高阻耳机。
原创OPA-Q3.1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比较独特,这也契合了一部分低阻耳机玩家的需求,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当会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