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不可耐,常形容一个人庸俗的让人无法忍受。
这个成语出自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沂水秀才》里的故事:
山东沂水县有个穷秀才,家住山中,一日夜里,他在家里苦读,有两美女笑而不语的进了他的屋,然后长袖拂床,相伴着挨着坐下,也不发出一点声音。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美女站起来,将一条丝巾放在书生的桌子上,丝巾上有草书三四行,秀才看也不看她写的是什么。另一个美女也起身,把一锭银子放在桌子上,大约有三四两,秀才便把银子放进自已的袖子里。两美女取回丝巾,便拉着手笑着出了门,并说:“真是俗不可耐!”秀才回头用手一摸袖子,发现里面的银子已经没有了。
蒲松龄先生的这篇《沂水秀才》,用了短短百余字,就描写了一个爱财的秀才,说他美人投以情愫,却置之不顾,而看到银子,就拿了起来,这纯粹是一副乞丐相,能令人可耐吗!
然而现实生活中,如果家里没有良田几顷,谁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呢?
此故事中的俗不可耐一词慢慢也成了固定成语,成为了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粒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