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时辰是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来划分的。最早的时辰划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为两个小时。这种时间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并且在农历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时辰的顺序为子 、丑 、寅 、卯、辰 、巳 、午、未、申 、酉 、戌 、亥。
时辰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子时(夜半时)23:00 - 01:00
丑时(鸡鸣时)01:00 - 03:00
寅时(黎明时)03:00 - 05:00
卯时(日出时)05:00 - 07:00
辰时(早晨时)07:00 - 09:00
巳时(上午时)09:00 - 11:00
午时(中午时)11:00 - 13:00
未时(午后时)13:00 - 15:00
申时(傍晚时)15:00 - 17:00
酉时(日落时)17:00 - 19:00
戌时(黄昏时)19:00 - 21:00
亥时(晚间时)21:00 - 23:00
此外,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盏茶,一炷香这些表述时间的词语,那么他们又是代表多长时间呢?在古代一盏茶的时间大概在10-15分钟,而一炷香大概两刻钟也就是三十分钟左右。
另外,古代夜间通常以更作为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夜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通常所说的半夜三更指的是子时(23:00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