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劳动节,其实最开始的发源地并不在中国,而在英国。
1866,那个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十几年,技术得到爆炸性发展,成熟的蒸汽技术引进到工厂,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投身到工厂的工作中。
彼时的工作环境远比现在要恶劣得多。
车间的工人拿着低微的薪水、挤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进行工作,每天工作14到16小时都是常态。
当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没有所谓的童工概念,五六岁的孩子也会被拉去工厂强制劳动,猝死暴毙是常有的事。
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布罗梅在自己的自传里记录了一个典型的劳动者形象:他的岳父。
他的岳父一辈子都在图林根的一个林场中工作,每天都要进行重体力劳动。
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门去砍树、修剪树枝、种树、挖树桩。等到太阳下山才能回家,只为了一点微薄的工资。
而在夏天,林场上无事可做时,他就必须到附近贵族的庄园中去劳作。他每个周日都必须躺在家里休息,完全没有余力做其他事情。
“他已经年近古稀了,却还是要每天做这样的工作。
19世纪的工人现状用通俗点的讲法就是,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勤、睡得比猫晚、死得比狗惨。
极度的压迫下,工人爆发了示威游行,最开始是由法国开始。
法国的工人们和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的倡议,简称888工作制,也是955(早上九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的雏形。
但世事不遂人意,游行示威很快就遭到了当局的暴力镇压,工人们还遭到了更严重的剥削。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遭到镇压后,法国工人联合抱团发起了著名的巴黎二月革命,推翻原有的暴政,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赢得了一定的工作自由。
有了法国这个先例,欧洲各国的工人陆续效仿,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不断斗争,以鲜血和性命作为代价,从工厂主和政府手中争取应得的权益。
到了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会议上各国政府才决定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节日也延续至今,也成为了我国的法定假日。
无数先辈为了争取合理的权益不断斗争才换来了属于打工人的专属节日。
可值得玩味的是,最开始的劳动节是由工人争取,是为工人而放,没有调休补班一说;
然而现在调休补班却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好像不这么做便显得异常另类。
那么,这个假期究竟是为打工仔放,还是为其他人放?
就如同鲁迅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