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原文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
夫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虽说,这一礼物已很菲薄。但,贫穷的学生不在少数,夫子的这一规定,可以说“形式大于实际。”
夫子说:“凡是拿十余干肉为礼物拜我为师傅,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指点一二的。”
经典故事
孔夫子周游列国,刚刚到了鲁国边境关卡,发现鲁国士兵对来往行人收取过路费。而且每过一次都要重新收取费用。很有爱国观念的孔子皱了皱眉头,突然又想起囊中羞涩,摸了摸口袋,发现不够自己和学生一干人等的过路费。
子贡就拿出自己的钱让所有人过了关。
学生宰予(字子我)就跟夫子说:“老师,早就跟您提过,应该提高学费。您看,他们住你的,吃你的,相当于您对他们有补贴。如果降低学费,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便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励和补助,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子我接着说:“就好像这个关卡,我觉得也应该提高过路费。您看,关卡国家建设起来要资金的,行人进进出出,还要修缮,所以,即使收费国家还是有补贴的。可是,穷人一个月只用进出不超过三次,而富人一个月可能进出三十次,国家的补贴实际上补给了富人。正如您提高学费一样,过路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夫子不语。
子我接着补充道:“我这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当然,夫子的教育理念,不会因为子我的强词夺理而改变。在《论语·卫灵公》中: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从此,有教无类的说法,在中国流传了下来,也为中国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为古代教育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文化教育开始了部分皇族、商人、农民、奴隶都可以学习,中国的文化才越来越传播和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