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王朝,就会发现,但凡王朝末年往往会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忠义故事与英雄人物,比如汉末有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坚守,宋末亦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而今天的主人公就是明末的少年诗人也是抗清英雄的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别名复。松江府华亭县人,祖籍浙江会稽。他的父亲是江南名士,老师则是抗清将领,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另外再加上夏完淳聪慧过人,于是“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在今天的话那就是妥妥的“神童”啊。
今天小编准备了夏完淳的五首诗,供大家欣赏,并带你走进夏完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精卫·北风荡天地
明 · 夏完淳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精卫填海
本诗借歌咏精卫鸟“精卫填海”的故事,实则寓指的是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愿意以精卫鸟为榜样的志向,抒发了诗人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复国的强烈愿望。
婆罗门引·春尽夜
明 · 夏完淳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
春归不阻重门。
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
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
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
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
登楼望、柳外销魂。
暮春
暮春黄昏,晚鸦飞离。
诗人内心不免泛起阵阵涟漪,
风吹兰棹,梧桐枝上,
一分思人、一分思乡、一分思国,
三分情怀大抵如此。
期盼明宵,
少年的心里不再为此销魂。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明 · 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夜月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了闺中人思念意中人的情怀。从夏完淳短暂一生经历来看,词中的闺中人,其实是作者自己心怀的化身,而所思念的意中人,则是故国以及个人理想的寄托。
即事
明 ·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这是一首爱国诗,开头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点名主题,“情何极”、“气未平”则表达诗人誓灭清敌、恢复明朝的壮志。接下来由情入景,壮阔的景色,寄托了作者雪耻复国的激烈情怀。末尾通过胡笳声声、月色清冷的景象描写,带给人无限悲惨凄凉。
全诗情景交融、气韵连环,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杂糅于一起,浩然充塞天地之间。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客旅,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山河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长城
1647年,九月秋决,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义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清军那手提鬼头大刀的刽子手,面对自己面前昂然站立的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岁少年,他那杀砍掉无数人头的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发颤发抖,最终只能闭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在当时43名共赴刑场的抗清义士中,他是最年少的一个。
夏完淳
夏完淳在世只有16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