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人们保障意识的增强,国家对保险行业的支持,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人身保险产品也是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篇幅冗长,术语专业,不少消费者直呼保险合同就像“天书”。人身保险毕竟是关系到人一辈子的事,为了避免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保险,读懂保险合同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保险合同中的每个字都应该一字不落地读完吗?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即使是不同保险公司甚至是同一公司不同产品的保险合同,里面的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五花八门,读懂一份人身保险合同,只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人身保险合同的三个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投保人,又称“要保人”,是指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的人,同时也是负责交保费的人,投保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比如企业给员工上的团体保险,企业就属于投保人。
被保险人,又称“保户”,是保险合同中享受保障的人,人身保险中保的就是被保险人,被保险人的生老病死残决定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金给付,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
受益人,又称“保险金受领人”,如果被保险人的生老病死状况如果符合保险合同的要求,保险公司就要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受益人和被保险人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通常只要不是以被保险人死亡为赔付条件的人身保险,受益人都是被保险人。
二、人身保险合同的三个时间:犹豫期、等待期、宽限期
犹豫期,又称“反悔期”,是指投保人可以无损失退保,拿回已交保费的期限(通常需要扣除10元的工本费)。经常有好多朋友在没有充分了解保险责任的情况下,一时冲动就把几千块的保费掏出去了,买完以后又反悔想退保。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中特别写明了犹豫期,一般为10天,如果是在银行渠道购买的,犹豫期为15天。所以说,一时冲动买了不合适的保险别着急,只要在犹豫期内向保险公司申请退保,就能拿回全部保费。
等待期,又称“观察期”,是指保险合同生效后,即使发生合同规定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也不赔钱的期间。在这次疫情中,对于和新冠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医务工作者都会对该人员进行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认其健康状况。保险也是一样,为避免一些人带病投保给保险公司和其他投保人带来损失,保险公司会在等待期内观察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如果等待期后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是可以正常赔付的。一般重大疾病保险的等待期分为90天和180天,医疗险的等待期为30天。
宽限期,是指保险公司允许投保人晚交保费的期限。经常有朋友问我,如果续期保费没有按时交,却又正好发生了保险事故,保险公司还会给赔吗?这里宽限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只要保险事故发生在宽限期内,那么保险公司还是要正常赔付的,只不过赔付的金额中要扣除当期未交的保费。人身保险的宽限期一般为60天。
三、人身保险合同的“保”与“不保”:保险责任、责任免除
买保险最关注的一定是保险“保”什么和“不保”什么,之所以不少人之前都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
想要弄明白一份保险大致是保什么的,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保险合同最前面的大标题,一般在保险合同的标题里面都会写明保险的产品类型。如“xx保险公司xx重大疾病保险”,如果被保人不幸罹患的重大疾病了,那么这份保险也许能派上用场;但是如果被保人是因意外住院,那么这份保险是帮不上忙的。再比如"xx保险公司xx年金保险",年金保险和传统的保障型保险相比,更偏向于理财属性,年金保险的核心在于从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开始,每年返还一笔钱,同时带有一定的身故保障功能,但是如果是发生了重大疾病,这份保险同样也是用不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要了解不同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只看标题或一家保险公司的合同是不够的。因为产品设计差异化的原因,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保险,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所以请大家还是要仔细阅读不同产品的保险责任。
最后关于责任免除,又叫"免责条款",即哪些事项保险公司不赔。一般门槛越低的产品,免责条款可能会越多。举个例子,购买一份百万保额的住院医疗险,对于一个25岁的精神小伙来说,每年的保费可能只有几百块钱,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保费会进行调整但其实调整幅度并不大。根据各家保险公司历年公布的理赔数据,医疗险的理赔金额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且医疗险也是所有保障类保险中出险率和理赔率最高的保险,所以医疗险的免责条款一般都在20条以上!但是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免责事项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保费摆在那了。年金保险和终身寿险的免责条款是人身保险产品中免责条款最少的,最少的只有三条,包括:
(一)投保人对被保险人的故意杀害、故意伤害。
(二)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
(三)被保险人自杀、自我伤害。
这也是人身保险合同中最基本的三条免责条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