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知道,60岁以上农民养老金的待遇是按照什么标准来的。这个群体绝大部分是按照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的标准,虽然每年都在调整,但是还是比城镇职工养老待遇水平要低。这是因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呢是那些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职工,他们的个人承担比例高,单位分担的比例也高,所以退休后养老金发放的也就比较多;
第二种呢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大部分农民参加的都是这种,所有费用都由自己缴纳,根据各地政策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个人缴纳基数和年限越高,60岁后能领到的养老金就越多,但是多数想要能拿到2000以上还是比较困难的,相当一部分每月可能只能拿3位数。
至于补发的钱,我们能拿到的只是上涨之后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很多地区每年上涨调整都是按照5-10块钱这样来调的,也就是说,哪怕一次性补发一年,也就是领个120块,可以看到这个补发水平相当有限。具体能领多少,我们根据各地政策来看。
比如2023年3月之后啊,河北、福建、山西这些省份呢,都调整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像长沙、常州、溧阳这些城市呢,还自己单独上调了,从每月的332元涨到了437元,上涨幅度是105块。那这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朋友呢,在补发之后,如果是一次性补发一年的话,能拿到的钱就是105*12个月=1260元。哪有的地方呢,是按月进行补发的,所以大家具体能领到多少,还是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到账变化。
有的朋友就爱对比,比完之后就发现啊,隔壁省的能领四位数,我却还不到三位数,凭什么差那么多呢?其实啊,这是由于个人的缴费档次和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不一样。尤其是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发放的时候是离不开这三个特点的:
首先第一个,参保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每个人缴费基数和年限不同,导致档次跨度比较大,最低会低到200,最高也能达到7000到8000元,其中的落差不止十倍。这和城镇职工不一样,最低档和最高档相差能控制在5倍以内。所以啊,农民养老金水平的高低,是要看缴费档次的,你具体每月能领多少钱,要看你之前按什么档次交。
第二呢,要看调整政策,近些年虽然农民养老金基本都在上涨,但不一定是每年都有调整的,而是按照固定额度进行发放,不像城镇职工那样还有挂钩和倾斜。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哪怕养老金有调整了,60岁和70岁能领到的补发额度基本没差。
第三呢,各地财政情况也会影响养老金水平差异。这是因为啊,农民参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基础养老金,一个是个人账户。那么基础养老金是由各地财政来发放的,经济发达的地方标准比较高,比较落后的地方就没那么多钱了,比如上海很富,最低档每月也能发1300元,但是放到偏远县镇的话,可能一个月也就不到200块。所以不同地方的农民养老金发放标准,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看不明白的朋友,我们一起举个例子分析一下。
比如你隔壁村的王大爷,今年60岁,之前每年按照500块的最低档次来交,一共交了15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当地的财政补贴是30块的话,那他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里能发下来530元乘以15年再除以139,这个139呢就是60岁以上的居民的计发月数,最后等于57元,再加上当地的基础养老金是180元,那么最后能拿到的就是57加180等于237元。
那隔壁省的另一个王大婶呢,她每年如果按3000元的高档次来缴纳的话,在加上当地财政补贴90块,交够15年之后,那么她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就有3090元乘以15年再除以139,等于333元,而当地基础养老金是180元,那她就能拿到333加180等于513元。
所以大家明白差距是怎么来的了吗?是要看个人自己的缴纳档次和当地具体的财政补贴情况的。从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标准大概在189~200元之间,对于大部分60岁以上的农民朋友来说,这样的水平很明显是满足不了日常生活和养老的需要的。我国养老金的发放是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个人交的基数越高、年限越长,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就越好。
所以大家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还是选择更高的档次去缴纳,这样不仅每个月能领到的钱比较多,之后每年养老金上调的时候,自己能拿到的补发额度也会更多。总结来说呢,大家不要因为自己和别人的水平不一样而觉得委屈,因为大家能拿到多少补发的钱,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当地具体财政来计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