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苏东坡地图——四川眉山中岩寺
眉山青神县中岩寺就傍身在岷江东岸,是个始创于东晋、彰显于唐宋的著名佛教圣地,传说是十六罗汉中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的道场,其佛法之弘大,古与峨眉山齐名。古人有“岩壑胜景,不减峨山”之誉,又有“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之说。
中岩寺有上、中、下三寺,通称为中岩。苏东坡的青少年时代曾在中岩游学读书。那时的中岩一定是山水奇秀、林壑幽美的。唐代发展起来的佛刹丛林一定也覆盖了这里,北宋时代的中岩必定有着巨寺古刹、遍崖佛龛。不然怎会以“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著称呢。
走进山里的第一景观是个小龙湫,岩壁上不仅有经幢佛龛、摩崖石刻,还在一块巨石上用大字刻写着“唤鱼池”三个大字,据说这是苏东坡的少年笔迹。这里还传说着他“唤鱼联姻”的故事——
苏轼在中岩书院求学时,他的老师是乡贡进士王方。一天,中岩寺的住持找到王方,希望他能给寺外岩壁下那个雅致的水池取个名字。王方便邀请远近的青年才子前来,为这汪碧池取名,除为了满足住持僧人的愿望外,王方还另有用意,想为爱女王弗择一佳偶。苏轼正是这些青年才俊中的一员。才子们七嘴八舌地起了“藏鱼池”、“引鱼池”、“跳鱼池”等等名字,王方始终没有表态。此时,苏轼通过观察发现:只要有游人拍手,池中的鱼儿就能闻声游出,并连番跃动,像是能听懂人的呼唤一样。他便脱口而出“唤鱼池”,立时得到了王方的赞许。此时躲在远处的王方爱女王弗,也早写下了“唤鱼池”三字,让侍女送到父亲手上,众人开卷无不惊喜,苏轼与王弗不谋而合。王方情不自禁地说:“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王方带着对苏轼的欣赏,将爱女王弗许配给他。后来,王弗不仅成为了苏轼的妻子,常常为苏轼“红袖添香夜伴读”,还成为苏轼那首千古悼亡词的主角——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游过唤鱼池,在一段陡削的坡路之上,前往中寺。一路攀登时,岩间佛龛密集,刻有许多石像,人称“千佛长廊”。千年前的这一段山路上,该寄托了多少人的美好祈愿啊。
转过中寺,在中岩至上岩的道旁,巨石嶙峋,密布唐宋遗刻。
走过横卧溪壑之上的“虎桥”,是被称作“伏虎台”的仙人伏虎之处。
再向上,便到了黄庭坚题刻“玉泉”的覆岩下,这里在古时当是可以远眺峨眉,俯瞰岷江的。这等美妙之处当然会引得文人雅士、达官显宦们纷至沓来,吟诗品茗,形成玉泉碑林。范成大、陆游等名家也留下诗篇石刻。
如今,这些不可复制的文物题刻和古人游历故事已成为中岩的旅游宝藏。
上午在三苏祠里虽然游人如织,下午来到五十公里以外的青神县中岩景区,却是游客稀少。这种幽僻的感觉让我和朋友十分惬意。我等边走边看边谈古论今,收获了一个丰富完美的眉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