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指数是怎样影响养老金的高低的
本期讲一讲缴费指数是如何影响养老金的高低的。先回顾一下公式。
u 基础养老金=退休当年月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全部缴费年限(工龄)×1%
u 过渡养老金=退休当年月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建账前缴费年限×1.4 %
u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本息合计÷计发月数
我们出生年份(1968年)就决定了退休年份(2028年),退休年份定了,月计发基数就是一定的。如果一直缴费到退休,那么参加工作时间(1988年)就决定了工龄(40年左右)、建账前缴费年限(8年左右),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样决定基础养老金、过渡养老金多少的只有〔(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这个多项式了。
按不同平均缴费指数,计算(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这个多项式的值:
0.6时,(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1+0.6)÷2= 0.8
0.8时,(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1+0.8)÷2= 0.9
1.0时,(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1+1.0)÷2= 1.0
2.0时,(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1+2.0)÷2= 1.5
3.0时,(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1+3.0)÷2= 2.0
总结:
指数小于1,比如0.6、0.8,多项式值0.8、0.9大于平均缴费指数。指数大于1,比如2.0、3.0,多项式值1.5、2.0小于平均缴费指数。也就是,按照0.6、0.8缴费指数缴纳社保,统筹账户按0.8、0.9倍支付基础养老金和过渡养老金;按照2.0、3.0缴费指数缴纳社保,统筹账户按1.5、2.0倍支付基础养老金和过渡养老金。
通过这种加1之后除以2的数学方法,缩小了差距。体现了国家向弱势群体倾斜,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下面通过计算方式说明一下
按照大连市2023年公布的月计发基数8690元来计算,计发月数取139,全部按2023年各档缴费金额,缴纳40年计算一下养老金。
缴费指数 | 0.6 | 1 | 3 |
月入个人账户金额 | 328.48 | 547.44 | 1642.32 |
基础养老金 | 2780.8 | 3476.0 | 6952.0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2041.78 | 3402.79 | 1,0208.38 |
养老金 | 4822.58 | 6878.79 | 17160.38 |
基础养老金对比 | 0.8 | 1 | 2 |
账户养老金对比 | 0.6 | 1 | 3 |
养老金对比 | 0.7 | 1 | 2.5 |
总结:从计算结果也能看出,当缴费指数分别为0.6、0.8、1、2、3时,各指数计算的基础养老金对比值为0.8、0.9、1、1.5、2.0;各指数计算的账户养老金对比值仍为0.6、0.8、1、2、3;各指数计算的最终养老金对比值为0.7、0.85、1、1.75、2.5。
按同样缴费年限,不同缴费指数,指数小于1时,各指数计算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养老金的比值大于原缴费指数;指数大于1时,各指数计算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养老金的比值小于原缴费指数。高档多缴确实多得,但并不按比例多得。
对于企业职工,工资高低决定了缴费指数,自己不能选择缴费指数,灵活就业人员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怎么选择视自己经济实力选择吧。
但是对于灵活就业人员,面临选择缴费档次和缴费年限时,你有没有想过,能不能少缴费还能和别人拿同样多的养老金呢?或者能不能缴纳同样多的总金额,拿更高些的养老金呢?
是不是痴人说梦呢?下期我通过计算方式,让你看看完全可以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