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神秘的非洲国家苏丹
苏丹全名苏丹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Sudan )。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气候灾害。
苏丹全国共设18个州,分别是:喀土穆州、北方州、尼罗河州、红海州、卡萨拉州、加达里夫州、杰济拉州、森纳尔州、白尼罗河州、青尼罗河州、北科尔多凡州、南科尔多凡州、西科尔多凡州、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南达尔富尔州、中达尔富尔州、东达尔富尔州。苏丹国土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4280万(2019年),官方语言阿拉伯语,主要民族努比亚人、阿拉伯人,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苏丹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了库施王国。公元6世纪苏丹进入基督教时期。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了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16世纪,苏丹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了马赫迪王国。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3年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苏丹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受益于石油大量出口及借助高油价的拉动,苏丹曾一度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苏丹工业基础薄弱,主要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近年来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石油、纺织、制糖等工业。1999年,苏丹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成为石油出口国。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原苏丹58%石油储量被划归南方,石油产量大幅减少。
农业是苏丹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大多数供出口。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
苏国土广阔,山河壮丽,文化多元,民俗奇特,具备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但只有极少部分旅游景点得到开发。苏丹主要的旅游景点包括总统府、青白尼罗河交汇处、麦罗维金字塔群、苏丹国家博物馆、图提岛、马赫迪陵墓、苏丹港、丁德尔国家公园等。目前有3处世界遗产,分别是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2003年,文化遗产)、麦罗埃岛考古遗址(2011年,文化遗产)、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和敦戈奈卜海湾(2016年,自然遗产)。
总统府(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位于首都喀土穆青尼罗河大道南侧,始建于1834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苏丹时期。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统治苏丹后,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并作为总督府。1885年1月26日,时任英国驻苏丹总督戈登,在总督府台阶上被苏丹马赫迪起义军用长矛刺死。1956年苏丹正式独立后这里改为总统府,此后一直是历届总统处理国事、会见贵宾、接受各国使节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
2015年1月,由中国公司承建的新总统府正式启用,新总统府位于旧总统府东南侧,旧总统府则变为总统府博物馆的一部分,对游客开放。总统府博物馆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苏丹近代反帝反殖革命图片展、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图片和实物展、历届苏丹领导人使用过的家具,以及外国领导人和苏丹地方领袖赠送给苏丹总统的礼品,是整个苏丹近代史的缩影。博物馆内部分展品配有中文说明。
图提岛( Tuti Island )位于首都喀土穆青白尼罗河交汇处,该岛将青尼罗河一分为二,南边一股水流在该岛南侧同白尼罗河相遇,绕岛向前流去,又在该岛北端同青尼罗河另一股水流汇合,青、白尼罗河由此合二为一,称为尼罗河,一直向北流向埃及。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塔纳湖,沿途流经地区多为岩浆岩层,携带大量岩屑及含硫物质,河水呈蔚蓝色;白尼罗河发源于乌干达维多利亚湖,流经地区多沼泽湿地,河水杂质较少,纯净洁白。两河相遇时,形成蓝白分明、波涛滚滚、蔚为壮观的奇景。
苏丹港( Port Sudan )是苏丹红海州首府,东临红海,是苏丹重要港口和旅游胜地,是苏丹国内仅次于首都喀土穆的第二大城市,始建于20世纪初,现已发展成为设备完善的现代化港口。该地海水清澈明亮,拥有优质的沙滩、多样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没有被污染的红海珊瑚礁,是苏丹水肺潜水、水下观光及摄影、船舶运动和滑水胜地。
位于苏丹港附近的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和敦戈奈卜海湾国家海洋公园( Sanganeb Marine National Park and Dungonab Bay Mukkawar Island Marine National Park )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位于苏丹海岸以外25公里,是红海中部一座孤立的珊瑚礁和唯一的环状珊瑚岛。敦戈奈卜海湾国家海洋公园位于苏丹港北部125公里,有非常多样的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沙滩和小岛构成的生态系统,为海鸟、鱼类、海龟等提供了栖息地。全世界很大一部分儒艮都在敦戈奈卜海湾栖息。
麦罗埃岛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Island of Meroe )位于首都喀土穆以北240余公里的苏丹尼罗州尼罗河东岸,于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该地曾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世纪间兴盛一时的库施王国的中心地带。考古遗址由位于尼罗河边麦罗埃的库施王城、其附近的宗教遗址纳加神庙( Naqa )以及狮子神庙( Musawwarat es Sufra )所组成,拥有努比亚金字塔群、神庙、民居建筑以及大型的用水设施等大量遗迹,是苏丹最珍贵重要的历史遗迹。
丁德尔国家公园( Dinder National Park )是苏丹的国家公园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首都喀土穆东南约400公里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接壤边界,占地约1万平方公里,横越森纳尔州、加达里夫州和青尼罗州,成立于1935年,1979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留区网络,是27种大型哺乳类动物、超过160种鸟类和32种鱼类的栖息地。
苏丹旅游资源,主要城市有:苏丹港,北喀土穆,恩图曼,。主要景点有:总统府,青白尼罗河交汇处,麦罗维金字塔群,苏丹国家博物馆,图提岛,马赫迪陵墓,苏丹港,丁德尔国家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有: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麦罗埃岛考古遗址,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和敦戈奈卜海湾。
由于长期战乱,资金严重短缺、遭受安理会及西方制裁,苏丹旅游业难以获得足够资金,旅游项目开发原始落后,无法为游客游览提供必要服务,对国际游客缺乏吸引力,是非洲旅游业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
苏丹旅游产业产值占全国货服贸易出口产值的21%。近年来,苏丹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具体举措包括:修订《文物法》、开放落地签、重大旅游项目国际招标、建设旅馆和旅游综合体、旅游业普及教育、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旅游合作伙伴、设立自然保护区、扩大国际融资合作等。此外,苏丹官方还通过全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委员会( National Man and Biosphere Committee )等机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开展文化旅游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包括支持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推动苏丹和阿拉伯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
每年苏丹入境游约80万人次,待游客数占全球赴非旅游总人数的1%,其中52%的客源来自中东地区,其余17%来自非洲本土、14%来自亚太地区、11%来自欧洲,另有6%来自美洲地区。商务旅客平均在苏丹停留8晚。69%的苏丹民众出境游目的为商务和专业考察,31%为因私探亲或旅游。
中国同苏丹于1959年建交,两国长期友好。20世纪70年代,中国武汉杂技团帮助苏丹培养出一大批杂技艺术人才,并协助组建苏丹杂技团,该艺术团被苏丹人民称为“苏中友谊之花”,在非洲具有较大影响。1970年8月,两国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文化合作协定》,此后连续签署了10个文化协定执行计划。中国从1971年开始向苏丹派遣医疗队,迄今已派出32批。近年来,中苏教育合作稳步发展,中方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苏丹奖学金留学生。2008年10月,国家汉办与喀土穆大学签署合作建设孔子学院正式协议,2009年11月举行揭牌仪式。
2016年原中国国家旅游局与原苏丹旅游、古迹和野生动物部签署《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苏丹共和国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2017年2月1日起,苏丹成为我国开展组团业务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当年8月14日,第一批中国团队游客抵达喀土穆。
入境苏丹的中国公民中相当比例为务工人员。由于没有直航,目前中国游客多会搭乘非洲通达性高的肯尼亚航空公司或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飞机,以内罗毕或亚的斯亚贝巴为门户,进行东非多国连线游。
苏丹的地理位置具有相对优势:从苏丹到埃塞俄比亚、埃及、乌干达、肯尼亚,飞行时间都在1∽3小时左右。因此,很多人会组织东非15天这样的行程,在几个不同国家各待3-5天,体会不同地区文明、文化、美食、景观的独特性。在签证方面,中国游客申请仅需24小时即可出签。但由于苏丹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缺乏、部分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原因,去苏丹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较少。苏丹游客的出境目的,主要为商务和专业考察,纯粹到中国旅游休闲的游客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