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今日成语典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发布时间:2024-11-01 10:17:19   编辑:前景前进 


春秋时,晋惠公做国君之前,曾要求秦国支持,并答应割给黄河南岸的五城作为报酬。可是,当晋惠公在秦国帮助下做了国君之后,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不久,晋国遇到荒年,晋惠公向秦国商请购粮,秦国也还是乐意满足了晋国的要求。

后来,秦国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议,请求购粮。晋惠公却表示不愿意。大夫庆郑劝道:“你靠秦国做了国君,还没报答;现在人家遇到天灾,你又不予援助。这样,是我们不讲信义了。不讲信义,国家怎能保得住?”可是另一位大夫虢射〔虢guó〕(晋惠公的舅舅)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要讲信义,应该早讲。没有割给五城,已是大失信义,我们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已经遭到破坏,现在纵使答应,卖粮给秦国,他们也还是不会满意的。因此,不如干脆不答应。并且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有上述记载。虢射说的“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句话,意思是:皮既然不存在了,毛还能附着在哪儿呢?(傅,是附着的意思)——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哪里谈得上其他问题。

汉朝刘向的《新序》,有一个故亊,更能形象地解释这句。它说: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出外巡游,路上遇见一个樵夫,身穿老羊皮,背着一大捆柴草。北方普通老百姓穿的皮衣,都不缝布面,穿的时候,总是毛向外、皮向里。可是这人却相反,他把毛向里,而把皮向外。魏文侯觉得奇怪,问道:“你为什么把羊皮反穿呢?”那人说:“我这样天天背柴草,如果把毛穿向外,不是容易把毛磨坏吗?” 魏文侯听了,笑道:“可是你知道,毛是附着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桓宽的《盐铁论》曾引用这个故亊,发表议论道:“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失去了根本,没有了基础,附着在根本上和基础上的一切东西,当然也不可能存在。这叫做“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反裘负薪”,亦作“反裘负刍〔chú〕”,反穿皮衣背柴草。(薪,柴;刍,草。)比喻愚昧,不知本末。亦形容生活贫穷,操作劳苦。

你感兴趣的

FALMEC燃气灶用户售后客服中心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2025-04-24100阅读

顶棒热水器400服务号码全国售后的热线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2025-04-24100阅读

汉微指纹锁全国统一服务热线-全国24小时服务中心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4-24100阅读

友迪斯指纹锁全国售后服务网点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4-24100阅读

烈豹智能锁客户服务号码24小时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汇-总

2025-04-241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