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现在有一部分群体,会为了某种利益,故意去抹“黑”一个明星、一部电影……
难道就因为这样的现象与群体存在,作为普通观影人,就没有表达个人喜好的权利了吗?
我在电视剧里找不合理的“bug”说我是“黑粉”、“水军”。
我去影院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觉得好看,夸奖这部电影。仍然有人留言骂我是“水军”,甚至对我说:“劝你善良”。
难道你喜欢的别人就一定要喜欢,不喜欢的就是“黑粉”?你不喜欢的,就证明这个作品本身不好,夸奖的、喜欢的就是“水军”?
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个人喜好、性格、笑点高低均不相同。凭什么你勒令所有人,和你有一样的观影感受?但凡和你的观影角度和诉求不同,喜好的不一样,在你眼中理所应当称呼对方是“水军”?
请问:你的格局在哪里?求存同异,懂?
我没有强迫所有人,也喜欢我喜欢的电影。你可以不喜欢,但你没有质疑我审美的权利。
我去看了一下豆瓣评分。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豆瓣评分是6.7:好评比:66%。一般:23%。差评:11%。
究竟什么原因造就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
我写了一篇不剧透的、夸奖《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篇文章。
而我夸的第一个原因,恰恰是那些给差评的主要原因。
我夸奖的4点如下:
因为我认同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个剧本的架构,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物的动机合情合理,每一个笑点都符合剧情、符合人设。
当你认可了这个故事的架构,你就会觉得一切的发展顺理成章。如果你连这个故事架构、剧情走向都不认可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演员的表演浮夸、不合逻辑。
那么,这部剧的架构是什么呢?
我们看一下,这个故事线,以及故事点。
4.“魏翔”因为想证明自己的演技,再一次找到小导演“黄才伦”。女明星“马丽”,将计就计,利用“魏翔”扮演的“卡尔”欺骗黑帮老大。
剧情搞笑就在于:当小演员“魏翔”为了证明自己的演技,自己设计一些奇怪的剧情,出现在“黑帮老大”面前。观众知道他是“冒牌者”,“黑帮老大”等人不知道。“魏翔”这个小角色也不知道,所以他还不知害怕,沉浸在自己幻想、设计的“杀手”中。
这样的故事线、以及各个故事点的构成,再加上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包括角色把控到位,你就会觉得这部剧,真的很搞笑。
反之,如果观众没有接受这个最基本的设定。他就无法沉浸在那种“阴差阳错”、“观众知”、“马丽知”、“黄才伦知”而包括“魏翔”之内的人不知。大家看到眼前的“卡尔”不像个顶级杀手,更像个“神经病”。
那种对比落差,以及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以及“不得已而为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会让人觉得格外有趣。
你观影的时候,已经不认同这个故事架构、故事线,就无法“乐在其中”。导致和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们,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延伸,当我认可了这个故事架构,我认同了演员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我觉得他们每一个动作、表情、台词做到逻辑自洽。所有的笑点都是围绕着这个故事的“基础设定”,自然而然的产生。
甚至,我会觉得魏翔在扮演“卡尔”杀手角色中,他沉浸在他自己设定的“假象”中,塑造出的“杀手”角色是什么样的?我会觉得他的表演比日剧里的男主表演更生动、更有层次感。
反之,我喜欢的这一切,在不喜欢的人的眼中,就会成为“浮夸”、“不知所谓”。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结局“戏中戏”的设定。
从戏剧角度来讲“戏中戏”的故事架构是很常见、又是很巧妙的一种设定。但是,从我的观影角度来看,就有一点遗憾。
因为我会觉得如果一切都是演戏,是戏中戏。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我会觉得自己像个“傻瓜”,就有一种意犹未尽又不甘心的感觉。难道我是看了一个“寂寞”?
可是之前的剧情设定,以及演员的表现,我又真的很喜欢。不想因为一个结尾否定之前的全部。我想这个结局也会另一部分观众和我一样,稍有不适感。
结语:无论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有表达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权利。你可以阐述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请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和你观点不一样的,就是“黑粉”或者“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