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价值观及现状(入世与忘世)

发布时间:2024-07-17 11:46:51   编辑:举一反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尽心上》。这就是中国人的天地格局,天地精神。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人生很难逃出这样的格局,总是游离于“入世”和“忘世”之间,或居于庙堂之高,或隐于山水之间。“入世”和“忘世”正是儒道精神的一体两面。

儒家文化倡导积极入世的学问,关心的多是人间世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儒家文化对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秉承着不可知论的态度,关心更多的是“此世之饱满,此世之灿烂”。关于生死和鬼神之事,孔子的回答“一以贯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当学生季路问起鬼神和死亡的时候,孔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之道,成就大人之道。儒家文化的道德提升是一项实践文化。既有“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大道理”,也有人世间生活的礼仪规范、日常琐事。《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都是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儒家的道德实践“八条目”。朱熹曾将此总结为“穷理修身,诗书传家”来作为“修身、齐家”的重要功课。通过自己“修身、齐家”的道德提升,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政以“治国”,辅佐君王以“平天下”。

孔子、孟子周游列国,既是为了宣传儒家学说,也是为了获得君主的认可,有机会按照儒家的理想帮君主治理国家。难怪有人把儒家的“入世”称作“入仕”,这也算是中国社会官本位的源头所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大概就是儒家的道德目标和理想既在日常琐事之中,也在朝堂之上。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儒家知识分子都处在一个“进退皆忧”的政治生活中。汉代的外戚干政,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新旧党争,明代的宦官掌权,很难有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政治清明时期。我们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离别、思乡、衰老、死亡成了永恒的主题。环境宜人、世事易人、岁月催人,“兼善”与“独善”也成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就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进退两难之境,正可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动一用皆成了生命的两个力量。“交易之道,刚者易折。唯有至阴至柔,方可纵横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这句话也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水智慧。“物极必反”、“盛则必衰,衰则必盛”,这是《易经》和《道德经》的定性逻辑思维。悠悠千年华夏大抵如此。

“独善其身”的“忘世”选择往往有两个取向,一是受老子的影响,“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范蠡泛舟五湖、张良修道炼气、刘基饮酒弈棋,皆是如此。一是受庄子的影响,选择消极自由的逃避,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主张“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忘世”于山水竹林之中,纵情于酒胆琴心之侧,在自然之中追寻庄子的逍遥之境。

“入世”和“忘世”对待人生来说有时并不是进退为宜的选择,有时可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选择。时而选择“入世”,时而选择“忘世”,非此即彼,非波非粒。这既是人文关怀的困境也是科学求索的困惑: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彼此”“粒波”来自观察者的两种存在状态。正如“阴阳”一样,彼与此、粒与波光皆是两者兼而有之,这就是具有“阴阳”特征的“波粒二象性”。这就是中华文化上的儒道同源、儒道互补。

《庄子·齐物论》有云:“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 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间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弱点,矛盾尖锐。儒道如此,儒墨亦是如此。这一点庄子的观点非常清楚。儒道之间的主要矛盾“人为”(不懈怠)与“自然”(不折腾)之争。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长走向成功,必须通过不懈怠的漫长过程的道德实践。在道家看来,成长那是一个自然过程,不需要过多干预,提倡“道法自然”。如此依据主要来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三十八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属于“道经”的论述范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两章主要从天地规律的视角来讲述一个因果关系法则。“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德经”的论述内容,论述的是不遵循天地规律而导致的结果。

到底什么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你愿意生活在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吗?老子的理想社会对文明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吗?这些问题无法求解也无需求解,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讨论的。老子主张的是最接近于自然社会才是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难道不是衣食无忧,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的景象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难道不是心安、足食、身强、体健的美好生活吗?这和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德智体美劳”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很一致吗?

现代人常常羡慕陶渊明的“桃花源”,羡慕苏东坡的“雪堂”,羡慕庄子的绝对逍遥,其实我们是把他们的生活当作了生活方式。反过来想想,你愿意成为陶渊明吗?你愿意成为一路向南的苏东坡吗?你愿意逍遥至乐的庄周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就必须抛掉人世间相对的知识,让自己的内心重返澄明之境。

人世间,孔子也曾给我们每个人设计了一个成为平常安然度过一生的路径,如果按他老人家的话往前走,相信焦虑一定会少很多,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是如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入世”也好,“忘世”也罢;儒家的圣人也好,道家的圣人也罢,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随心所欲,并非人为矫饰而是出于自然。一个人的生命到了一定的境界,“从心所欲”,“无为而为”,皆为道法自然。

你感兴趣的

双菱热水器-全国各售后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汇-总

2025-05-05100阅读

雅丽诗热水器售后服务中心号码售后服务网点实时反馈-今-日-汇-总

2025-05-05100阅读

港华紫荆壁挂炉服务24小时热线-各区售后统一服务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5-05100阅读

京顿保险柜用户售后客服中心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2025-05-05100阅读

法兰宝电热水器用户客服中心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5-05100阅读